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5-18页 |
1.2 兴安地块侵入岩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第20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2章 兴安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31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3-27页 |
2.1.1 兴安地块的基底属性 | 第23-24页 |
2.1.2 区域地层 | 第24-27页 |
2.2 区域岩浆岩 | 第27-29页 |
2.3 缝合带 | 第29-31页 |
第3章 样品的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31-46页 |
3.1 乌尔其汗地区 | 第31-35页 |
3.1.1 煤田岩体(MT) | 第31-32页 |
3.1.2 五七岩体(WQ) | 第32-34页 |
3.1.3 十里沟岩体(SLG) | 第34页 |
3.1.4 四十八岩体(SSB) | 第34-35页 |
3.2 阿尔山地区 | 第35-38页 |
3.2.1 杜拉尔岩体(DLE) | 第35-37页 |
3.2.2 桑多尔岩体(SDE) | 第37-38页 |
3.3 嫩江霍龙门地区 | 第38-41页 |
3.3.1 西斯图岩体(XST) | 第38-39页 |
3.3.2 新立村岩体(XLC) | 第39页 |
3.3.3 南街村岩体(NJC) | 第39-40页 |
3.3.4 依克特岩体(YKT) | 第40-41页 |
3.3.5 长江村岩体(CJC) | 第41页 |
3.4 库提河-查巴奇-塔尔气地区 | 第41-46页 |
3.4.1 塔尔气岩体(TEQ) | 第42页 |
3.4.2 林家堡子岩体(LJBZ) | 第42页 |
3.4.3 鲶鱼头岩体(NYT) | 第42-43页 |
3.4.4 新立屯岩体(XLT) | 第43页 |
3.4.5 扈家堡子岩体(HJBZ) | 第43-44页 |
3.4.6 查巴奇岩体(CBQ) | 第44-46页 |
第4章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 | 第46-95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4.2 定年结果 | 第47-87页 |
4.2.1 乌尔其汗地区 | 第47-50页 |
4.2.2 阿尔山地区 | 第50-53页 |
4.2.3 嫩江霍龙门地区 | 第53-56页 |
4.2.4 库提河-查巴奇-塔尔气地区 | 第56-87页 |
4.3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 | 第87-95页 |
第5章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 | 第95-162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95-97页 |
5.1.1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5.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96-97页 |
5.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117页 |
5.2.1 早石炭世侵入岩 | 第97-100页 |
5.2.2 晚石炭世侵入岩 | 第100-107页 |
5.2.3 早二叠世侵入岩 | 第107-111页 |
5.2.4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 | 第111-117页 |
5.3 侵入岩成因讨论 | 第117-134页 |
5.3.1 早石炭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 第117-120页 |
5.3.2 晚石炭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 第120-127页 |
5.3.3 早二叠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 第127-129页 |
5.3.4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 第129-134页 |
5.4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4-162页 |
5.4.1 早石炭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4-135页 |
5.4.2 晚石炭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5-136页 |
5.4.3 早二叠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6-138页 |
5.4.4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8-162页 |
第6章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 第162-167页 |
6.1 贺根山洋的闭合时间 | 第162-164页 |
6.2 兴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 第164-165页 |
6.3 区域构造演化与陆壳增生的关系 | 第165-16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