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春觉斋论文》之“神味”说析要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书影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角度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林纾“神味”说的基础 | 第16-23页 |
(一)林纾“神味”说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刘勰的“辞约旨丰”说 | 第16-17页 |
2.吕本中的“言止而意不尽”说 | 第17-19页 |
(二)林纾“神味”说的实践基础 | 第19-23页 |
1.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史书写作 | 第19-20页 |
2.以韩愈、欧阳修文章为代表的古文写作 | 第20-23页 |
二、林纾“神味”说的内涵及其提出的背景 | 第23-32页 |
(一)林纾“神味”说的内涵 | 第23-27页 |
(二)林纾“神味”说提出的背景 | 第27-32页 |
1.“雅”与“俗”之争 | 第28-30页 |
2.“文”与“白”之争 | 第30-32页 |
三、林纾“神味”说对古文写作者的要求及其现代启示 | 第32-40页 |
(一)林纾“神味”说对古文写作者的要求 | 第32-35页 |
1.泽诗书以积理,忌学所不至 | 第32-33页 |
2.深阅历以明道,忌闻见不博 | 第33-35页 |
(二)林纾“神味”说的现代启示 | 第35-40页 |
1.摆脱“粗鄙化”,追求文章“神味” | 第35-36页 |
2.摒弃“浅阅读”,转向经典“深阅读” | 第36-38页 |
3.不满足于网络体验,注重生活的亲历 | 第38-40页 |
余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