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 | 第12-13页 |
术语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5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2 5G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2.1 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设计 | 第18-21页 |
1.2.2 人体对毫米波通信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3 毫米波天线对人体的辐射 | 第22-2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5-27页 |
2 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的电磁辐射 | 第27-58页 |
2.1 非电离辐射相关国际标准 | 第27-29页 |
2.2 28 GHz天线阵列的功率密度 | 第29-35页 |
2.2.1 不同单元的天线阵列结构 | 第29-30页 |
2.2.2 不同单元的天线阵列的辐射特性 | 第30-33页 |
2.2.3 最大功率密度随扫描波束和距离的变化 | 第33-34页 |
2.2.4 最大允许发射功率和最小合规距离 | 第34-35页 |
2.3 功率密度估测法 | 第35-46页 |
2.3.1 基于场幅度的估测法和矢量叠加估测法 | 第35-41页 |
2.3.2 标量叠加估测法 | 第41-43页 |
2.3.3 不同估测方法的优劣 | 第43-46页 |
2.4 天线阵列的功率密度及其估测法的理论上限 | 第46-53页 |
2.4.1 天线阵列功率密度及其估测法的矩阵形式 | 第46-47页 |
2.4.2 天线单元功率不受限时的最大功率密度上限 | 第47-48页 |
2.4.3 天线单元功率受限时的最大功率密度上限 | 第48-49页 |
2.4.4 基于特征值分解和半正定规划上限的计算结果 | 第49-53页 |
2.5 毫米波天线辐射对人体温度的影响 | 第53-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移动终端对毫米波天线辐射性能的影响 | 第58-79页 |
3.1 毫米波天线在移动终端中的辐射性能 | 第58-64页 |
3.1.1 移动终端模型 | 第58页 |
3.1.2 天线覆盖层的影响和表面波的影响 | 第58-61页 |
3.1.3 基板上的表面波 | 第61页 |
3.1.4 散射的影响 | 第61-62页 |
3.1.5 外壳和屏幕的影响 | 第62-63页 |
3.1.6 人手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 基于电磁场逆问题的天线诊断 | 第64-66页 |
3.3 天线阵列性能的评估 | 第66-74页 |
3.3.1 覆盖效率与多阵列构型 | 第66-68页 |
3.3.2 有效波束扫描效率 | 第68-70页 |
3.3.3 空气层和外壳对有效波束扫描效率的影响 | 第70-74页 |
3.4 移动终端基板上表面波的抑制 | 第74-78页 |
3.4.1 电磁带隙结构抑制表面波 | 第74-75页 |
3.4.2 十字谐振结构吸收表面波 | 第75-76页 |
3.4.3 倒F天线的表面波束缚结构 | 第76-77页 |
3.4.4 电磁带隙结构对方向图的改善作用 | 第77-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可应用于宽带移动通信的圆极化槽天线 | 第79-91页 |
4.1 圆极化天线基本设计原理 | 第79-80页 |
4.2 宽带圆极化槽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 第80-86页 |
4.2.1 宽带圆极化槽天线的发展历程 | 第80-82页 |
4.2.2 加载了突出金属地结构的宽带圆极化槽天线 | 第82-86页 |
4.3 应用于射频识别阅读器的宽带圆极化槽天线 | 第86-90页 |
4.3.1 射频识别系统简介 | 第86-87页 |
4.3.2 应用于手持式射频识别阅读器的宽带圆极化槽天线 | 第8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1-94页 |
5.1 本论文工作内容的总结 | 第91-92页 |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