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视频编码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H.26X系列标准 | 第12页 |
1.2.2 MPEG-X系列标准 | 第12-13页 |
1.2.3 码率控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视频编码概述 | 第16-32页 |
2.1 HEVC视频编码标准 | 第16-22页 |
2.1.1 HEVC编码框架 | 第16-20页 |
2.1.2 三种主要的编码配置 | 第20-22页 |
2.2 率失真优化技术 | 第22-25页 |
2.2.1 图像失真度量 | 第22-23页 |
2.2.2 率失真优化的目标方程 | 第23-24页 |
2.2.3 拉格朗日乘子的计算 | 第24-25页 |
2.3 码率控制技术 | 第25-31页 |
2.3.1 码率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2.3.2 漏桶模型 | 第26-27页 |
2.3.3 线性模型 | 第27页 |
2.3.4 二次模型 | 第27-28页 |
2.3.5 JVT-G012 | 第28-29页 |
2.3.6 λ域码率控制算法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恒定码率控制的GOP级比特分配 | 第32-48页 |
3.1 HEVC中GOP的编码结构 | 第32-33页 |
3.2 三种有代表性的GOP级比特分配 | 第33-37页 |
3.3 提出的GOP级比特分配 | 第37-39页 |
3.3.1 CBR码率控制的两个限制条件 | 第37页 |
3.3.2 一种新的GOP级比特分配 | 第37-39页 |
3.3.3 一种新的码率控制比特误差度量 | 第39页 |
3.4 HRD分析 | 第39-41页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7页 |
3.5.1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码率控制中率失真优化技术研究 | 第48-57页 |
4.1 λ域码率控制帧级拉格朗日乘子修正 | 第48-51页 |
4.1.1 λ域码率控制算法λ的计算 | 第48页 |
4.1.2 RA配置GOP参考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4.1.3 码率控制中拉格朗日乘子修正方案 | 第49-50页 |
4.1.4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4.2 λ域码率控制帧级比特分配扩展 | 第51-56页 |
4.2.1 背景 | 第51页 |
4.2.2 λ域码率控制的帧级比特分配 | 第51-53页 |
4.2.3 帧级比特分配拓展 | 第53-54页 |
4.2.4 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视频场景切换检测与应对策略 | 第57-65页 |
5.1 场景切换的影响 | 第57页 |
5.2 场景切换检测算法 | 第57-62页 |
5.2.1 视频序列帧间MAD统计与分析 | 第57-60页 |
5.2.2 场景切换检测算法 | 第60-61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5.3 低延迟配置下应对场景切换的策略 | 第62-64页 |
5.3.1 应对场景切换的策略 | 第62-63页 |
5.3.2 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6.2 下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6 | 第65-68页 |
6.2.1 JVET采纳的新技术 | 第66-67页 |
6.2.2 JEM编码器的编码性能 | 第67-68页 |
6.3 H.266 的相关工作 | 第68-69页 |
6.3.1 JEM CTU级率失真相关数据计算修正 | 第68页 |
6.3.2 JEM帧级nQP输出修正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