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以橙黄Ⅱ为代表的染料废水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处理技术 | 第14-18页 |
1.3 铁氧化物和石墨烯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环境中的铁氧化物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2 石墨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课题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 α-FeOOH@GCA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1 α-FeOOH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 α-FeOOH@GCA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页 |
2.3 α-FeOOH@GCA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 α-FeOOH@GCA纳米颗粒的理化特征 | 第27-32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4.2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4.3 低温氮气吸附 | 第29-31页 |
2.4.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DRS) | 第31页 |
2.4.5 荧光发光光谱(PLspectra) | 第31-32页 |
2.5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α-FeOOH@GCA光助芬顿体系降解橙黄Ⅱ的研究 | 第33-58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3.1.1 α-FeOOH@GCA光助芬顿体系降解橙黄Ⅱ实验 | 第33-34页 |
3.1.2 不同初始pH的光助芬顿体系降解实验 | 第34页 |
3.1.3 不同有机物在光助芬顿体系中的降解实验 | 第34页 |
3.1.4 重复实验 | 第34页 |
3.1.5 中间产物检测 | 第34-35页 |
3.1.6 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35页 |
3.1.7 发光菌毒性检测实验 | 第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2.1 光助芬顿体系降解橙黄Ⅱ性能分析 | 第35-38页 |
3.2.2 橙黄Ⅱ的矿化 | 第38-40页 |
3.2.3 初始pH值对光助芬顿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4 有机物结构对光助芬顿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5 重复实验 | 第43-44页 |
3.3 光助芬顿体系降解机理分析 | 第44-55页 |
3.3.1 活性氧自由基的确定 | 第44-46页 |
3.3.2 光助芬顿体系降解橙黄Ⅱ路径 | 第46-50页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0-51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1-55页 |
3.4 发光菌毒性检测以及环境应用 | 第55-57页 |
3.5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α-FeOOH@GCA过硫酸盐体系催化降解橙黄Ⅱ的研究 | 第58-75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1.1 过硫酸盐活化降解标准实验 | 第58-59页 |
4.1.2 不同初始pH过硫酸盐活化实验 | 第59页 |
4.1.3 不同橙黄Ⅱ初始浓度实验 | 第59页 |
4.1.4 不同过硫酸盐初始浓度实验 | 第59页 |
4.1.5 重复实验 | 第59-60页 |
4.1.6 中间产物检测 | 第60页 |
4.1.7 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6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4.2.1 过硫酸盐活化降解橙黄Ⅱ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4.2.2 橙黄Ⅱ的矿化 | 第61-62页 |
4.2.3 pH值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4 橙黄Ⅱ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5 过硫酸盐初始摩尔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6 α-FeOOH@GCA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 | 第66-69页 |
4.3 α-FeOOH@GCA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橙黄Ⅱ机理分析 | 第69-74页 |
4.3.1 活性氧自由基的确定 | 第69-71页 |
4.3.2 催化降解橙黄Ⅱ反应路径 | 第71-74页 |
4.4 结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75-77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5-76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5.3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