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壕水电站大坝变形观测研究与实践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大坝外部变形监测方法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大坝变形监测统计分析模型基础 | 第19-27页 |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 第19-21页 |
2.1.1 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1.2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 第20页 |
2.1.3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20-21页 |
2.2 逐步回归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2.3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第22-25页 |
2.3.1 模型概述 | 第22页 |
2.3.2 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3.3 交叉有效性检验 | 第24-25页 |
2.4 大坝变形监测统计模型分量 | 第25-26页 |
2.4.1 水压分量 | 第25-26页 |
2.4.2 温度分量 | 第26页 |
2.4.3 时效分量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桐子壕航电工程大坝变形监测方案与实施 | 第27-43页 |
3.1 大坝安全监测概况 | 第27-29页 |
3.1.1 桐子壕航电工程概况 | 第27-29页 |
3.1.2 大坝安全监测工程概况 | 第29页 |
3.2 大坝变形监测基准网设计与实施 | 第29-32页 |
3.2.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设计与实施 | 第29-31页 |
3.2.2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设计与实施 | 第31-32页 |
3.3 大坝外部变形监测方案与实施 | 第32-35页 |
3.3.1 大坝外部变形水平位移监测 | 第32-34页 |
3.3.2 大坝外部变形垂直位移监测 | 第34-35页 |
3.4 变形监测成果的整理 | 第35-42页 |
3.4.1 大坝变形监测基准网稳定性分析 | 第35-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变形监测数据统计回归分析 | 第43-65页 |
4.1 模型因子选择 | 第43-44页 |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44-50页 |
4.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分析 | 第49-50页 |
4.3 逐步回归模型 | 第50-55页 |
4.3.1 逐步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3.2 逐步回归模型预测分析 | 第54-55页 |
4.4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 第55-61页 |
4.4.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4.4.2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分析 | 第60-61页 |
4.5 三类统计模型比较分析 | 第61-63页 |
4.5.1 回归系数比较 | 第62页 |
4.5.2 模型因子分离效果比较 | 第62页 |
4.5.3 模型预测分析准确性比较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65-70页 |
5.1 工作基点稳定性问题及对策 | 第65-66页 |
5.2 大坝坝体折光影响及解决办法 | 第66-67页 |
5.3 监测数据检查 | 第67-68页 |
5.3.1 外业观测数据检查 | 第67页 |
5.3.2 测点位移量成果检查 | 第67-68页 |
5.4 监测数据程序化处理及预报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附录 | 第81-98页 |
附录1 大坝坝顶水平位移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值 | 第81-84页 |
附录2 大坝垂直位移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值 | 第84-87页 |
附录3 大坝坝顶水平位移逐步回归拟合值 | 第87-90页 |
附录4 大坝垂直位移逐步回归拟合值 | 第90-93页 |
附录5 大坝坝顶水平位移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值 | 第93-96页 |
附录6 大坝垂直位移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值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