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桥梁的精细化损伤识别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次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 第14-16页 |
·传感器子系统 | 第14-15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及传输子系统 | 第15页 |
·损伤识别与模型修正和安全评定子系统 | 第15页 |
·数据管理子系统 | 第15页 |
·健康监测中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桥梁健康监测损伤识别理论 | 第16-22页 |
·基于动力指纹的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基于系统识别的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 | 第20页 |
·基于小波变换和信息融合的方法 | 第20-22页 |
·小波理论 | 第22-29页 |
·小波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连续小波变换 | 第23-24页 |
·离散小波变换 | 第24页 |
·多分辨率分析 | 第24-26页 |
·小波包分析 | 第26-27页 |
·基于动力的损伤识别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8-2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小波损伤识别方法及试验研究 | 第30-52页 |
·面向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0-45页 |
·利用时域奇异性识别损伤发生时刻 | 第30-33页 |
·小波包能量荷载无关性和损伤敏感性分析 | 第33-41页 |
·结构损伤时小波包能量和频率变化比较 | 第41-42页 |
·激励和响应采样率不一致的问题 | 第42-45页 |
·模型试验 | 第45-51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支座损伤时的频率分析 | 第46页 |
·支座损伤时的小波包能量分析 | 第46-50页 |
·支座损伤时小波包能量和频率变化比较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大跨度斜拉桥动力分析模型 | 第52-64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工程背景 | 第53-54页 |
·计算模型 | 第54-58页 |
·索塔的建模 | 第54-55页 |
·斜拉索的建模 | 第55页 |
·单主梁模型中桥面系的建模 | 第55-56页 |
·三主梁模型中桥面系的建模 | 第56页 |
·梁板组合模型中桥面系的建模 | 第56-57页 |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57页 |
·三种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静力位移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主梁应力状态分析 | 第59-61页 |
·三种计算模型的频率模态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风荷载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64-79页 |
·引言 | 第64页 |
·风的基本特征 | 第64-67页 |
·脉动风的自功率谱 | 第65-66页 |
·脉动风的相干函数 | 第66-67页 |
·风对桥梁结构的作用 | 第67页 |
·风场模拟的线性滤波法 | 第67-69页 |
·斜拉桥上风场数值模拟 | 第69-74页 |
·主梁上的顺风向风场 | 第70-71页 |
·主梁上的垂直向风场 | 第71-72页 |
·桥塔上的顺风向风场 | 第72-73页 |
·风场模拟参数取值讨论 | 第73-74页 |
·风荷载处理 | 第74-76页 |
·静力风的计算 | 第75页 |
·抖振力的计算 | 第75-76页 |
·自激力的计算 | 第76页 |
·斜拉桥上的风荷载 | 第76-78页 |
·斜拉桥上的静力风 | 第77页 |
·斜拉桥上的抖振力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大跨度斜拉桥的损伤识别 | 第79-104页 |
·引言 | 第79页 |
·动力分析的必要性 | 第79-80页 |
·动力分析阻尼系数的确定 | 第80-81页 |
·加速度信号损伤敏感性分析 | 第81-85页 |
·加速度信号对主梁损伤的敏感性分析 | 第81-82页 |
·加速度信号对斜拉索损伤的敏感性分析 | 第82-85页 |
·时域上的损伤指标 | 第85-87页 |
·斜拉桥时域损伤分析 | 第87-98页 |
·主梁损伤分析 | 第87-89页 |
·斜拉索损伤分析 | 第89-92页 |
·损伤判断标准建立 | 第92-96页 |
·损伤判断标准验证 | 第96-98页 |
·斜拉桥损伤前后的小波包能量分析 | 第9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页 |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