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氨基酸盐溶液吸收烟道气中CO2的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符号说明 | 第8-9页 |
| 目次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15页 |
| ·立题依据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 ·全球气候变化现状与应对策略 | 第15-18页 |
|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 第15-16页 |
| ·全球关注与应对策略 | 第16-18页 |
| ·CO_2捕获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CO_2的人为排放状况 | 第18页 |
| ·烟气中CO_2分离技术 | 第18-20页 |
| ·CO_2的胺溶液吸收法 | 第20-26页 |
| ·有机胺溶液吸收CO_2的机理 | 第20-22页 |
| ·CO_2的位阻胺吸收 | 第22-23页 |
| ·氨基酸盐吸收CO_2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哌嗪吸收CO_2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CO_2的综合利用 | 第26-27页 |
| ·CO_2驱油和超临界萃取 | 第26页 |
| ·化工生产及农业应用 | 第26-27页 |
| ·作致冷剂和惰性介质 | 第27页 |
| ·CO_2的其他用途 | 第27页 |
| ·现存缺陷及研究方向 | 第27-29页 |
| ·现存缺陷 | 第27-28页 |
| ·研究方向 | 第28-29页 |
| 3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9-35页 |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9-30页 |
| ·吸收装置 | 第29-30页 |
| ·再生装置 | 第30页 |
| ·试剂与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 ·实验气体与试剂 | 第30-31页 |
| ·CO_2含量分析 | 第31-32页 |
| ·CO_2吸收速率测定 | 第32-33页 |
| ·再生效率测定 | 第33-34页 |
| ·其他分析测试方法 | 第34-35页 |
| 4 SG与PZ混合溶液吸收CO_2的实验研究 | 第35-42页 |
| ·不同胺溶液吸收CO_2的对比 | 第35-36页 |
| ·温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 ·吸收速率随吸收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 ·PZ浓度对吸收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SG与PZ交互作用和动力学区域 | 第42-52页 |
| ·混合胺体系的吸收速率 | 第42-46页 |
| ·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42-44页 |
| ·吸收速率随负荷的变化 | 第44-46页 |
| ·混合胺体系的增强因子 | 第46-48页 |
| ·混合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区域 | 第48-50页 |
| ·动力学区域的实验判定法 | 第48-49页 |
| ·SG+PZ混合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区域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6 SG+PZ混合溶液的再生性能研究 | 第52-58页 |
| ·确定富液再生温度 | 第52-53页 |
| ·SG+PZ混合溶液的再生效率 | 第53-55页 |
| ·富液再生过程的pH变化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