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送达制度完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一、送达难的现状分析 | 第15-22页 |
(一) 直接送达简而不易 | 第16-17页 |
1、人员配备不足 | 第16页 |
2、送达方式不合理 | 第16-17页 |
3、直接送达成本较高 | 第17页 |
(二) 留置送达程序繁琐 | 第17-18页 |
1、见证人制度存在多重问题 | 第17页 |
2、拍照、录像易引发新问题 | 第17-18页 |
3、记明情况留置送达操作不当 | 第18页 |
(三) 邮寄送达主体不明 | 第18-19页 |
1、邮政机构和邮递员无主体资格 | 第18页 |
2、邮寄回执难以收回 | 第18页 |
3、邮寄主体单一 | 第18页 |
4、送达地址不详的后果不明确 | 第18-19页 |
(四) 委托送达形同虚设 | 第19页 |
1、委托送达效果差 | 第19页 |
2、委托对象范围窄 | 第19页 |
(五) 转交送达周期冗长 | 第19页 |
(六) 公告送达效果欠佳 | 第19-20页 |
1、利用公告送达进行恶意诉讼 | 第20页 |
2、公告送达审核不严 | 第20页 |
3、公告地点效果欠缺 | 第20页 |
(七) 电子送达有待完善 | 第20-22页 |
二、送达难之成因分析 | 第22-25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22-23页 |
1、立法理念落后 | 第22页 |
2、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2-23页 |
(二) 当事人方面的原因 | 第23页 |
1、厌讼思想严重 | 第23页 |
2、无畏法律 | 第23页 |
3、法律意识不强 | 第23页 |
(三) 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3-25页 |
三、送达制度改革之理论依据及国外立法考察 | 第25-30页 |
(一) 以保障程序利益为宗旨 | 第25-26页 |
1、程序优先 | 第25页 |
2、程序利益优先 | 第25-26页 |
(二) 当事人主义 | 第26页 |
(三) 当事人诉讼行为 | 第26-27页 |
(四) 国外立法考察 | 第27-30页 |
1、德国 | 第27页 |
2、美国 | 第27-28页 |
3、法国 | 第28页 |
4、英国 | 第28-29页 |
5、俄罗斯 | 第29-30页 |
四、民事送达制度之完善思考 | 第30-36页 |
(一) 转变立法理念,构建多元化送达主体 | 第30页 |
(二) 完善法律法规,细化送达规则 | 第30-32页 |
1、改革起诉制度 | 第30-31页 |
2、延长送达期间 | 第31页 |
3、扩大代收人的范围 | 第31页 |
4、确立专职送达机构及人员 | 第31-32页 |
5、预先确定送达地址 | 第32页 |
(三) 完善送达方式,提高送达效果 | 第32-34页 |
1、简化直接送达 | 第32页 |
2、易化留置送达 | 第32页 |
3、完善邮寄送达 | 第32-33页 |
4、强化委托送达 | 第33页 |
5、缩短转交送达时间 | 第33-34页 |
6、规范公告送达 | 第34页 |
7、细化电子送达 | 第34页 |
(四) 对妨碍民事送达加强制裁 | 第34-36页 |
1、明确妨碍送达的制裁措施 | 第34-35页 |
2、法院应当积极行使权力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