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催化臭氧降解苯氧乙酸和安替比林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制药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 第14-20页 |
·制药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第14-15页 |
·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的概述及其现状 | 第15-20页 |
·臭氧氧化技术 | 第20-26页 |
·臭氧的特性 | 第20页 |
·臭氧的分解机理 | 第20-22页 |
·臭氧氧化有机物的机理 | 第22-24页 |
·臭氧氧化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 | 第24-26页 |
·催化臭氧化技术 | 第26-29页 |
·均相催化氧化技术 | 第26-27页 |
·非均相催化氧化技术 | 第27页 |
·非均相催化氧化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 第27-29页 |
·稀土催化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稀土催化剂 | 第29页 |
·稀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稀土催化剂催化臭氧化的应用前景 | 第30页 |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30-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实验装置和过程 | 第33-34页 |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实验过程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臭氧催化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实验方法 | 第35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5-38页 |
·两种目标污染物的测定 | 第35-36页 |
·CODcr及TOC的测定 | 第36页 |
·中间产物的测定 | 第36-37页 |
·小分子酸以及阴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7页 |
·水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臭氧氧化苯氧乙酸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38-52页 |
·工艺参数的考察 | 第38-41页 |
·pH的影响 | 第38-39页 |
·PAA初始浓度([PAA]_0)的影响 | 第39-40页 |
·臭氧投加量(Q_(O3))的影响 | 第40页 |
·拟一级动力学常数(k_(app)) | 第40-41页 |
·降解机理分析 | 第41-45页 |
·中间产物的检测及小分子酸的变化情况 | 第41-43页 |
·PAA可能的降解途径 | 第43-45页 |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5-50页 |
·羟基自由基捕获剂的影响 | 第45-46页 |
·反应速率的求解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臭氧氧化安替比林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52-65页 |
·工艺参数的考察 | 第52-54页 |
·pH的影响 | 第52页 |
·PZ初始浓度([PZ]_0)的影响 | 第52-53页 |
·臭氧投加量(Q_(O3))的影响 | 第53-54页 |
·降解机理分析 | 第54-57页 |
·中间产物的检测及小分子酸的变化情况 | 第54-56页 |
·PZ可能的降解途径 | 第56-57页 |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7-63页 |
·化学计量系数 | 第57-59页 |
·叔丁醇的影响 | 第59页 |
·反应速率的求解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臭氧催化氧化降解安替比林的研究 | 第65-73页 |
·磁性二氧化铈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65-66页 |
·催化臭氧降解安替比林的性能研究 | 第66-70页 |
·pH的影响 | 第66页 |
·PZ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不同CeO_2负载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磁性二氧化铈催化剂的机理研究 | 第70-72页 |
·磁性催化剂的元素含量分析 | 第70-71页 |
·磁性二氧化铈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建议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