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养分再吸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海石公园概况 | 第15页 |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5页 |
·植物物种选择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4页 |
第二章 亚热带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主要木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 | 第24-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物种选择与取样方法 | 第25-26页 |
·叶性状因子的测定 | 第26-28页 |
·叶片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再吸收程度的计算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常绿和落叶两种生活型植物叶片衰老前后叶功能性状比较 | 第29-33页 |
·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养分再吸收程度 | 第33-34页 |
·植物成熟和衰老叶中各叶性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第三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主要木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 | 第42-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3页 |
·物种选择与取样方法 | 第43页 |
·叶性状因子的测定 | 第43-45页 |
·叶片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再吸收程度的计算 | 第4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常绿和落叶两种生活型植物叶片衰老前后叶功能性状比较 | 第45-49页 |
·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养分再吸收程度 | 第49-50页 |
·植物成熟和衰老叶中各叶性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四章 亚热带两种不同生态系统中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再吸收比较研究 | 第56-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57页 |
·物种选择与取样方法 | 第57页 |
·叶性状因子的测定 | 第57页 |
·叶片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再吸收程度的计算 | 第5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两种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衰老前后叶功能性状比较 | 第58-62页 |
·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养分再吸收程度 | 第62-63页 |
·两种生态系统中各叶性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喀斯特石灰岩生态系统不同生活型植物比较 | 第70页 |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不同生活型植物比较 | 第70-71页 |
·两种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生活型植物比较 | 第71-72页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
附表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