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抽提对褐煤吸水性和热解活性的影响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褐煤及褐煤中的水分 | 第11-13页 |
| ·褐煤 | 第11-12页 |
| ·褐煤中的水分及水分的脱除 | 第12-13页 |
| ·褐煤提质技术 | 第13-16页 |
| ·干燥脱水提质技术 | 第13-14页 |
| ·成型提质技术 | 第14-15页 |
| ·热解提质技术 | 第15-16页 |
| ·煤的结构 | 第16-19页 |
| ·煤的化学结构模型 | 第16-17页 |
|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 | 第17-19页 |
|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腐植酸 | 第19-21页 |
| ·腐植酸分子结构 | 第19-20页 |
| ·腐植酸的分类 | 第20页 |
| ·褐煤腐植酸及其抽提方法 | 第20-2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2 实验方案和原理 | 第25-31页 |
| ·实验原料的选取与制备 | 第25-26页 |
| ·煤样的处理 | 第26-27页 |
| ·煤样抽提腐植酸 | 第26页 |
| ·煤样的脱灰 | 第26页 |
| ·煤的水分复吸性测试 | 第26-27页 |
| ·煤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分析测试 | 第27-28页 |
| ·煤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27页 |
| ·煤的拉曼光谱测试(Raman) | 第27页 |
| ·煤的氮气吸附测试 | 第27页 |
| ·煤表面酸性基团的滴定 | 第27-28页 |
| ·煤的中低温热解及气化反应特性 | 第28-30页 |
| ·煤样热重测试 | 第28页 |
| ·煤样常规热解 | 第28-30页 |
| ·煤样燃点测定 | 第30页 |
| ·其他仪器 | 第30-31页 |
| 3 褐煤腐植酸的抽提及其对褐煤吸水性的影响 | 第31-41页 |
| ·褐煤腐植酸抽提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煤样粒度对腐植酸抽提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抽提方式对腐植酸抽提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褐煤原煤及抽提煤水分复吸性能研究 | 第33-38页 |
| ·粒度对煤样水分复吸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抽提方式对煤样水分复吸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灰分对煤样水分复吸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相对湿度对煤样水分复吸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 4 碱处理抽提腐植酸及酸处理脱灰对褐煤结构的影响 | 第41-57页 |
| ·煤样的FTIR测试分析 | 第41-47页 |
| ·芳香烃 | 第42-45页 |
| ·脂肪烃 | 第45-47页 |
| ·煤样Raman测试分析 | 第47-52页 |
| ·Raman光谱分析 | 第47-49页 |
| ·Raman光谱的拟合 | 第49-52页 |
| ·煤样孔结构的测试分析 | 第52-55页 |
| ·煤样的低温氮气吸脱附曲线 | 第52-53页 |
| ·煤样的孔径分布 | 第53-54页 |
| ·煤样的比表面积 | 第54-55页 |
| ·褐煤中含氧官能团的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腐植酸抽提及脱灰对褐煤热解活性的影响 | 第57-67页 |
| ·煤样热重分析 | 第57-59页 |
| ·煤样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59-60页 |
| ·原煤及腐植酸抽提煤的常规热解 | 第60-63页 |
| ·原煤及腐植酸抽提煤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性 | 第63-64页 |
| ·煤样燃点的测定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6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作者简历 | 第75-7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