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第一章 产酶溶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 产酶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2 产酶溶杆菌的生物防治机理 | 第12-19页 |
·胞外酶 | 第13-14页 |
·产酶溶杆菌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 | 第14-18页 |
·Surface motility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小分子RNA伴侣蛋白Hfq | 第19-27页 |
1 小分子RNA | 第19-23页 |
·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下sRNA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 第19-22页 |
·sRNA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系统-CRISPR | 第22-23页 |
2 小分子RNA伴侣蛋白Hfq | 第23-27页 |
·Hfq的结构 | 第24-25页 |
·Hfq的功能以及与sRNA互作的机制 | 第25-27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9-75页 |
摘要 | 第31页 |
ABSTRACT | 第31-3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8页 |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33-34页 |
·引物设计 | 第34-36页 |
·培养基 | 第36-37页 |
·酶、抗生素、试剂盒和化学试剂 | 第37-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52页 |
·DNA操作方法和体系 | 第38-39页 |
·产酶溶杆菌hfq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产酶溶杆菌hfq基因和ChiB基因、pChi基因突变体构建 | 第40页 |
·产酶溶杆菌OH1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a | 第41-42页 |
·质粒的提取与酶切验证 | 第42-43页 |
·产酶溶杆菌OH11电转感受态的制备以及突变体的筛选 | 第43-44页 |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4页 |
·运用基因组无标记替换法构建互补菌株 | 第44页 |
·病原菌拮抗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HSAF的提取和HPLC检测 | 第45-46页 |
·WAP-8294A2的提取和HPLC检测 | 第46-47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47-49页 |
·RT-PCR | 第49页 |
·三种胞外酶检测 | 第49-50页 |
·surface motility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50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页 |
·SDS耐受性分析 | 第50-51页 |
·Western Blot | 第51-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2-71页 |
·L.enzymobacter中hfq基因的预测 | 第52-53页 |
·hfq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53-54页 |
·hfq基因缺失突变体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54-55页 |
·hfq基因缺失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HSAF产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基因组无标记替换法构建hfq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互补菌株 | 第56-58页 |
·△hfq及其互补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8-60页 |
·△hfq对SDS的耐受能力下降 | 第60页 |
·细菌菌落形态以及surface motility的观察 | 第60-61页 |
·hfq基因缺失突变使HSAF产量提高 | 第61-63页 |
·△hfq与病原真菌的拮抗 | 第63-64页 |
·hfq基因缺失突变使WAP-8294A2的产量提高 | 第64-65页 |
·三种胞外酶的检测 | 第65-66页 |
·几丁质酶基因B以及假定几丁质酶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66-67页 |
·Ahfq水解几丁质能力的丧失与ChiA基因有关 | 第67-68页 |
·含有flag标签的Chi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8-69页 |
·hfq基因参与几丁质酶的合成及外泌 | 第69-71页 |
4 讨论 | 第71-72页 |
5 结论总结 | 第72-73页 |
6 本文创新点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