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功能的实现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页 |
第一章 民事审前程序的功能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审前程序的目标性功能 | 第15-18页 |
一、 公正目标 | 第15-16页 |
二、 效率目标 | 第16-17页 |
三、 效益目标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审前程序的制度性功能 | 第18-26页 |
一、 证据的收集固定功能 | 第18-19页 |
二、 争点整理功能 | 第19-23页 |
三、 促进纠纷解决功能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国外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借鉴 | 第26-40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审前程序以美国为例 | 第26-30页 |
一、 诉答程序 | 第27页 |
二、 审前会议 | 第27-28页 |
三、 发现程序 | 第28-29页 |
四、 动议 | 第29页 |
五、 庭审前的判决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审前程序以德日为例 | 第30-35页 |
一、 德国审前准备程序 | 第31-33页 |
二、 日本民事审前程序 | 第33-35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功能之借鉴 | 第35-40页 |
一、 两大法系的共同点 | 第35-36页 |
二、 两大法系的区别 | 第36-37页 |
三、 国外审前程序经验之借鉴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我国审前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40-48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 | 第40-42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40-41页 |
二、 司法实践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民事审前程序的不足 | 第42-48页 |
一、 程序主体的错位 | 第43页 |
二、 司法权性质错位 | 第43-44页 |
三、 证据交换与争点整理的缺失 | 第44-45页 |
四、 纠纷解决功能的弱化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我国审前程序功能实现的完善 | 第48-54页 |
第一节 审前程序的独立性 | 第48-50页 |
一、 程序独立 | 第48-49页 |
二、 法官独立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审前程序实现的制度改善 | 第50-54页 |
一、 证据交换制度 | 第50-51页 |
二、 争点整理制度 | 第51页 |
三、 明确审前释明权 | 第51-52页 |
四、 纠纷解决制度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