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Cuevaenes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 | 第12-14页 |
·安莎霉素中AHBA的羟基化修饰研究 | 第14-16页 |
·本学位论文开展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链霉菌LZ35中cuevaenes的生物合成研究和结构改造 | 第18-66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4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试剂配制 | 第20-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3页 |
·后修饰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24-26页 |
·敲除基因回补质粒的构建 | 第26-27页 |
·大肠杆菌与链霉菌间的接合转移 | 第27-28页 |
·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页 |
·突变株的验证与发酵产物的HPLC检测 | 第28-29页 |
·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9页 |
·考马斯亮蓝染色胶内酶解蛋白 | 第29-30页 |
·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Cuv10蛋白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31-32页 |
·Cuv10蛋白点突变的构建 | 第32页 |
·加载结构域的替换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63页 |
·Cuevaenes后修饰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33-38页 |
·五个后修饰基因的敲除 | 第33-36页 |
·三个后修饰基因突变株的基因回补 | 第36-38页 |
·Cuv18的羟基化功能验证 | 第38-50页 |
·Cuv18敲除株的体内底物饲喂 | 第38-40页 |
·Cuv18与ACP形式底物的体外三步反应 | 第40-41页 |
·CoA形式底物的构建 | 第41-43页 |
·ACP形式底物的构建 | 第43-47页 |
·Cuv18与ACP形式底物的体外催化 | 第47-50页 |
·分支酸水解酶Cuv10的催化机制研究 | 第50-58页 |
·Cuv10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50-51页 |
·Cuv10突变体构建与酶活检测 | 第51-53页 |
·Cuv10蛋白的结晶与优化 | 第53-55页 |
·Cuv10稳定条件筛选 | 第55-58页 |
·Cuevaenes的结构改造 | 第58-63页 |
·Cuevaenes的加载结构域替换 | 第58-61页 |
·加载结构域替换株中cuevaenes合成的阻断 | 第61-62页 |
·加载结构域突变株差异产物的提取条件摸索 | 第62-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第3章 链霉菌XZQH13中ansatrienins后修饰基因功能研究 | 第66-80页 |
·引言 | 第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菌株、质粒与培养基 | 第66-6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70页 |
·后修饰基因astF2和PKS的敲除 | 第67页 |
·后修饰基因的回补 | 第67-68页 |
·AstC突变体的构建 | 第68页 |
·AstF2突变株差异产物分离与鉴定 | 第68-69页 |
·链霉菌细胞总蛋白的制备 | 第69页 |
·XZQH13OE中高表达AstF2蛋白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AStD1的敲除及astC和astF1敲除株的回补 | 第70-72页 |
·AstC的体外功能研究 | 第72-74页 |
·AstF2的功能研究 | 第74-78页 |
·AstF2基因的敲除和回补 | 第74-75页 |
·AstF2突变株差异产物的分离鉴定 | 第75-76页 |
·AstF2的体外酶活 | 第76-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