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不对称辐射现象 | 第11-12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2章 不对称辐射机理及其热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18-23页 |
| ·不对称辐射现象及产生原因 | 第18-19页 |
| ·不对称辐射热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 ·加权PMV指标 | 第19-20页 |
| ·当量温度评价指标EQT | 第20-21页 |
| ·整体热感觉舒适性偏差AEQT | 第21页 |
| ·各评价指标对比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数值模拟的理论及过程 | 第23-42页 |
| ·AIRPAK简介及求解过程 | 第23-24页 |
| ·建立空调房间的三维模型 | 第24-25页 |
| ·物理模型 | 第24页 |
| ·主要设计气象参数 | 第24-25页 |
| ·夏季模型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确定 | 第25页 |
| ·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 ·CFD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27-41页 |
| ·CFD模拟相关参数 | 第27-28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8-41页 |
|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 第4章 模拟的实验验证 | 第42-54页 |
| ·实验条件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案 | 第43-47页 |
|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 ·实验内容 | 第43页 |
| ·实验方案 | 第43-47页 |
| ·分析实验数据 | 第47-51页 |
| ·不对称辐射对室内水平方向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对称辐射对室内垂直方向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毛细管席表面温度对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辐射不对称引起的热不舒适分析 | 第50-51页 |
| ·模拟与实验对比 | 第51-53页 |
|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 第5章 人体热反应 | 第54-67页 |
| ·测试基础及相关背景 | 第54页 |
| ·测试方法 | 第54-55页 |
| ·皮肤温度测试 | 第55-58页 |
| ·各工况下局部部位皮肤温度分布 | 第55-57页 |
| ·皮肤温度差异性分析 | 第57-58页 |
| ·热反应测试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 ·热感觉测试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 ·热舒适测试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局部热反应对全身热反应的影响 | 第63页 |
| ·夏季供冷不对称辐射热环境中人体热可接受度评价模型 | 第63-66页 |
| ·热可接受度与全身热感觉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 ·热可接受度与部位间热感觉之差最大值关系 | 第64-65页 |
| ·热可接受度与全身热舒适之间的关系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后记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