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模型构建与运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和立论依据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立论依据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5-31页 |
·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应急管理的概念 | 第25-26页 |
·应急管理的阶段 | 第26-27页 |
·应急管理的周期 | 第27页 |
·应急管理的特征 | 第27-28页 |
·应急物流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应急物流的内涵 | 第28-29页 |
·应急物流的特点 | 第29页 |
·应急物流的分类 | 第29-31页 |
3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及问题分析 | 第31-35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 | 第31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的特点 | 第31-32页 |
·煤矿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 第32-35页 |
4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49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人员因素 | 第35页 |
·设备因素 | 第35-36页 |
·环境因素 | 第36页 |
·管理因素 | 第36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6-38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8-42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 第38-39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39-40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确定 | 第40-42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 第42-49页 |
·指挥调度能力因素 | 第42-44页 |
·物资管理能力因素 | 第44-45页 |
·信息管理能力因素 | 第45-46页 |
·处置减控能力因素 | 第46-49页 |
5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模型的构建 | 第49-57页 |
·基本原理与思路 | 第49-50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0-54页 |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构建网络层比较超矩阵 | 第51页 |
·网络结构构建 | 第51-53页 |
·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 | 第53页 |
·极限超矩阵 | 第53-54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4-57页 |
·确定指标的综合评价矩阵 | 第54页 |
·确定煤矿应急物流能力的等级 | 第54-57页 |
6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模型运用 | 第57-71页 |
·X煤矿简介 | 第57-58页 |
·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 第58-66页 |
·评价网络图的建立 | 第58页 |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59页 |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9-66页 |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66-69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7 煤矿应急物流能力提升的对策 | 第71-75页 |
·加强煤矿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建设 | 第71页 |
·完善应急物流预案并提高其可行性 | 第71-72页 |
·加大应急物资储备数量 | 第72-73页 |
·健全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建设 | 第73页 |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73-7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1 | 第81-83页 |
附录2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