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一、全面客观地评价IBS患者的生存质量是顺应新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 第15页 |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对患者的关注不再仅仅局限于躯体症状 | 第15页 |
三、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状态有密切联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概述 | 第16-23页 |
一、肠易激综合征概论 | 第16-17页 |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 第17页 |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非药物治疗 | 第17-20页 |
四、焦点解决模式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五、中医学与肠易激综合征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概述 | 第23-25页 |
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 | 第23-24页 |
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健康相关的社会支持概述 | 第25-28页 |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及其内涵 | 第25-26页 |
二、社会支持的类型 | 第26页 |
三、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四、社会支持与健康 | 第26-28页 |
第五节 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 | 第28-29页 |
一、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第28页 |
二、社会支持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 第29-30页 |
第二章 IBS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 | 第30-5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第二节 对象与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31页 |
三、调查工具 | 第31-32页 |
四、质量控制 | 第32-33页 |
五、资料分析方法 | 第33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33-48页 |
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及流行病学研究 | 第33-35页 |
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 | 第35-39页 |
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 第39-44页 |
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相关性 | 第44-48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8-52页 |
一、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 第48-49页 |
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 第49-50页 |
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 第50-51页 |
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 第54-7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第二节 对象与方法 | 第54-6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54-55页 |
二、干预方案 | 第55-56页 |
三、疗效评价 | 第56-57页 |
四、资料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五、研究程序 | 第58-60页 |
六、研究的伦理 | 第60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60-71页 |
一、两组患者干预前基本情况 | 第60-61页 |
二、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 第61-64页 |
三、干预前后两组IBS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 第64-65页 |
四、干预前后两组IBS患者社会支持程度对比 | 第65-66页 |
五、干预前后两组IBS患者精神心理学评定比较 | 第66-68页 |
六、典型病例分析 | 第68-71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1-77页 |
一、关于分析方法的探讨 | 第71-72页 |
二、临床综合疗效讨论 | 第72-73页 |
三、关于综合性社会支持干预方案的探讨 | 第73-7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 | 第91-10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