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报道中的心理阐释研究--以《南方周末》犯罪报道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心理阐释的概念及理论背景 | 第13-16页 |
·犯罪心理学与心理阐释 | 第16-18页 |
第2章 《南方周末》犯罪报道中心理阐释的整体呈现 | 第18-33页 |
·对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人格分析 | 第18-24页 |
·性格缺陷 | 第19-20页 |
·不良情绪与情绪障碍 | 第20-21页 |
·强烈、畸变的欲求 | 第21-22页 |
·自我意识障碍 | 第22-23页 |
·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 | 第23-24页 |
·人格形成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分析 | 第24-27页 |
·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24-25页 |
·学校教育缺失的负面影响 | 第25-26页 |
·不健康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26-27页 |
·犯罪动机分析 | 第27-29页 |
·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分析 | 第29-31页 |
·心理疏导 | 第31-33页 |
第3章 犯罪报道中心理阐释的方法分析 | 第33-38页 |
·由犯罪嫌疑人或罪犯陈述心理,直接阐释 | 第33-34页 |
·通过报道神态、行为、语言表现心理,间接阐释 | 第34页 |
·通过挖掘环境背景分析人格,间接阐释 | 第34-35页 |
·由专家从理论出发解读犯罪事实,专业阐释 | 第35-36页 |
·通过多方引证、组合报道进行全面阐释 | 第36-38页 |
第4章 犯罪报道中心理阐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8-46页 |
·犯罪报道中心理阐释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阐释依据不足,可信度差 | 第38-39页 |
·阐释过度,有将犯罪行为合理化之嫌 | 第39-40页 |
·阐释不专业,影响报道权威性 | 第40页 |
·阐释过于专业,影响受众认知和报道传播效果 | 第40-41页 |
·心理疏导的分量低,心理疏导简单化 | 第41-42页 |
·犯罪报道中心理阐释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42-46页 |
·心理阐释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 第42页 |
·合理把握心理阐释的度 | 第42-43页 |
·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 第43-44页 |
·强化心理疏导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