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一、绪 论 | 第12-17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2、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 (四)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 二、社区回应性服务相关内容界定 | 第17-25页 |
| (一)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 1、社区 | 第17-18页 |
| 2、社区服务 | 第18-19页 |
| 3、回应性 | 第19-20页 |
| (二)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页 |
| 2、市民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 3、回应性理论 | 第21页 |
| 4、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 (三)社区服务回应的现实基础 | 第22-25页 |
| 1、市民社会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2、“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需要 | 第23页 |
| 3、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23-25页 |
| 三、社区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盘锦市社区为例 | 第25-33页 |
| (一)服务行政化倾向严重 | 第25-26页 |
| (二)服务制度不完善 | 第26-28页 |
| 1、服务规则不完善 | 第26-27页 |
| 2、监督制度不健全 | 第27-28页 |
| (三)社区回应性服务机制缺失 | 第28-30页 |
| 1、回应迟缓 | 第28页 |
| 2、回应渠道不畅 | 第28-29页 |
| 3、回应不透明 | 第29页 |
| 4、回应结果管理不明确 | 第29-30页 |
| (四)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30-32页 |
| 1、社区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 第30-31页 |
| 2、社区工作人员回应意识缺失 | 第31页 |
| 3、社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高 | 第31-32页 |
| (五)组织结构安排不合理 | 第32-33页 |
| 四、回应性视阈下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对策 | 第33-43页 |
| (一)理顺政社关系,推进政府简政放权 | 第33-34页 |
| (二)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营造社区服务回应的制度环境 | 第34-35页 |
| 1、完善社区服务政策规范 | 第34页 |
| 2、完善监督制度 | 第34-35页 |
| (三)破除体制障碍,创新社区服务回应机制 | 第35-38页 |
| 1、提高社区服务回应效率 | 第35-36页 |
| 2、加大社区服务回应公开化 | 第36-37页 |
| 3、加强社区服务回应渠道建设 | 第37页 |
| 4、加强社区服务效果的管理 | 第37-38页 |
|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专业水平 | 第38-40页 |
| 1、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责任意识 | 第38页 |
| 2、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回应意识 | 第38-39页 |
|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 第39-40页 |
| (五)改善组织结构,优化社区服务回应流程 | 第40页 |
| (六)增强服务理念,提高社区回应文化建设 | 第40-43页 |
| 1、增强社区服务回应的宣传工作 | 第40-41页 |
| 2、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参与积极性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一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