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腾格尔4区块腾参2井单井综合评价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论文来源与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8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8-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 第二章 钻探成果 | 第10-23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2页 |
| ·钻井工程概况 | 第12-14页 |
| ·现场资料录取情况 | 第14-17页 |
| ·地质录井概况 | 第14-17页 |
| ·地球物理测井 | 第17页 |
| ·主要钻探成果 | 第17-23页 |
| ·腾参2井的钻探目的 | 第17-18页 |
| ·设计地层与实钻结果对比 | 第18页 |
| ·油、气、水层概况 | 第18-23页 |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36页 |
| ·地层单元划分 | 第23-32页 |
| ·地层对比 | 第32-36页 |
|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及构造特征 | 第36-64页 |
| ·沉积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6-40页 |
| ·沉积特征 | 第40-56页 |
| ·岩性特征 | 第40页 |
| ·沉积结构特征 | 第40-47页 |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7-50页 |
| ·测井相标志及其特征 | 第50-56页 |
| ·单井相分析及相模式 | 第56-60页 |
| ·单井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56-59页 |
| ·沉积相模式 | 第59-60页 |
| ·构造特征 | 第60-61页 |
| ·构造形成和演化 | 第61-64页 |
| 第五章 烃源岩评价 | 第64-77页 |
| ·烃源岩纵向分布及地质特征 | 第64-65页 |
|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65-71页 |
| ·有机碳 | 第66-67页 |
| ·生烃潜量 | 第67-69页 |
| ·氯仿沥青“A” | 第69-70页 |
|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71-75页 |
| ·干酪根镜鉴显微组分 | 第71-72页 |
| ·干酪根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分类 | 第72-73页 |
| ·热解参数 | 第73页 |
| ·氯仿沥青“A”族组分和饱和烃类型研究 | 第73-74页 |
| ·有机质类型综合评价 | 第74-75页 |
| ·烃源岩综合评价 | 第75-77页 |
| 第六章 储层特征及储盖组合评价 | 第77-84页 |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77页 |
| ·储集特征及储层评价 | 第77-81页 |
| ·碎屑岩储层孔隙特征 | 第77-80页 |
| ·储层评价 | 第80-81页 |
| ·盖层特征及评价 | 第81-82页 |
| ·储盖组合评价 | 第82-84页 |
| ·腾二段内部储盖组合 | 第82页 |
| ·腾一段内部储盖组合 | 第82-83页 |
| ·阿尔善组内部储盖组合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 第84-87页 |
| ·充足的油气源 | 第84-85页 |
|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 第85页 |
| ·圈闭的有效性分析 | 第85-86页 |
| ·油气成藏模式预测 | 第86-87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