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筛选及作用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8页 |
| ·蓝靛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花色苷的简介 | 第12-13页 |
| ·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13-15页 |
| ·花色苷分离鉴定方法的一般步骤 | 第15页 |
|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的途径 | 第15-18页 |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 ·提高蓝靛果色素稳定性菌种的选育与鉴定 | 第18页 |
| ·提高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菌种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18页 |
| ·辅色素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微生物转化及辅色素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协同作用 | 第19-20页 |
| 2 提高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选育与鉴定 | 第20-31页 |
| ·设备与材料 | 第20-21页 |
|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0-21页 |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 ·蓝靛果花色苷的制备 | 第21页 |
| ·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检测 | 第21-22页 |
|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筛选 | 第22页 |
|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页 |
|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复合诱变 | 第22-23页 |
| ·微生物转化花色苷稳定性菌种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2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 ·蓝靛果花色苷紫外扫描谱图 | 第23页 |
| ·菌种的收集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筛选 | 第25页 |
|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27页 |
| ·微生物转化花色苷稳定性菌种的复合诱变 | 第27-29页 |
| ·微生物转化花色苷稳定性菌种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菌种发酵条件优化 | 第31-38页 |
| ·设备与材料 | 第31-32页 |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31-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不同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 ·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不同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33-36页 |
| ·微生物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辅色素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6页 |
| ·设备与材料 | 第38-39页 |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蓝靛果花色苷的制备 | 第39页 |
| ·辅色素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第39-40页 |
| ·辅色素浓度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页 |
| ·响应面法优化辅色素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辅色素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第40-42页 |
| ·辅色素浓度对蓝靛果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页 |
| ·响应面法优化辅色素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微生物转化和辅色素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协同作用 | 第46-54页 |
| ·设备与材料 | 第46-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6页 |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46-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 ·花色苷的提取及前处理 | 第47页 |
| ·微生物转化反应液的制备 | 第47页 |
| ·微生物生物转化花色苷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47-48页 |
| ·响应面法优化蓝靛果花色苷衍生物转化条件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转化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48-51页 |
| ·响应面法优化微生物转化条件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