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7页 |
| ·微进给技术概述 | 第12-13页 |
| ·微进给系统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 ·各类微进给系统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差动式微进给系统总体设计 | 第21-47页 |
|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1-32页 |
|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 ·机械传动机构设计 | 第22-24页 |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第24-32页 |
| ·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 第32-39页 |
| ·开发环境概述 | 第32-34页 |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34-39页 |
| ·系统程序设计 | 第39-46页 |
| ·初始程序设计 | 第40-44页 |
| ·功能程序设计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差动式微进给系统研究 | 第47-59页 |
| ·滚珠丝杠副特点及误差规律研究 | 第47-49页 |
| ·滚珠丝杠副特点 | 第47-48页 |
| ·滚珠丝杠副误差规律 | 第48-49页 |
| ·伺服进给系统研究 | 第49-54页 |
| ·伺服进给系统机械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 ·伺服进给系统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 ·伺服进给系统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 ·系统建模仿真分析 | 第54-58页 |
| ·差动式微进给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 ·差动式微进给系统三维建模 | 第55-56页 |
| ·差动式微进给系统运动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定位误差补偿实验与分析 | 第59-68页 |
| ·定位误差分析 | 第59-61页 |
| ·点位定位评价指标 | 第59-60页 |
| ·定位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 ·定位误差补偿方法分析 | 第61-62页 |
| ·定位误差补偿原理 | 第61-62页 |
| ·定位误差补偿方法 | 第62页 |
| ·采样补偿方法研究 | 第62-67页 |
| ·采样补偿原理 | 第62-65页 |
| ·实验与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自适应补偿方法研究 | 第68-79页 |
| ·误差动态补偿分析 | 第68-73页 |
| ·误差动态补偿问题分析 | 第68-70页 |
| ·误差动态补偿方法 | 第70-71页 |
| ·灰色理论模型分析 | 第71-73页 |
| ·基于误差建模和差动控制的自适应补偿方法研究 | 第73-78页 |
| ·差动工作原理 | 第73-74页 |
| ·电机最佳转速范围标定 | 第74-75页 |
| ·自适应补偿方法研究 | 第75-76页 |
| ·自适应补偿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论文成果总结 | 第79页 |
|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