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莞人”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 第13-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一章“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理论概述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外来务工人员概念的变迁 | 第16页 |
二、“新莞人”概念解析 | 第16-18页 |
三、城市融入概念解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社会融入理论 | 第19-20页 |
一、社会融入的定义 | 第19页 |
二、社会融入理论的适应性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节“新莞人”融入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 第20-21页 |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第20页 |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第20-21页 |
三、二十一世纪 | 第21页 |
第四节“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政策实践 | 第21-26页 |
一、政策探索阶段 | 第23页 |
二、政策发展阶段 | 第23页 |
三、政策创新阶段 | 第23-26页 |
第二章“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第一节 政府管理创新与制度瓶颈的矛盾 | 第26-28页 |
一、户籍制度障碍 | 第26页 |
二、公共教育制度壁垒 | 第26-27页 |
三、社会保障制度缺陷 | 第27-28页 |
四、城市社区自治制度缺失 | 第28页 |
第二节 经济转型升级与市场失灵的矛盾 | 第28-29页 |
一、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 第28页 |
二、企业转型压力带来的社会责任问题 | 第28-29页 |
三、经济收入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 第29页 |
第三节 社会需求扩大与社会建构滞后的矛盾 | 第29-31页 |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加大 | 第29-30页 |
二、社会综合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 第30页 |
三、新老莞人的文化冲突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公民素养培育与公民社会发展的矛盾 | 第31-34页 |
一、“新莞人”个人素养对城市融入的影响 | 第31页 |
二、“新莞人”城市适应性问题 | 第31-32页 |
三、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新莞人”思想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新市民融入城市社会的经验借鉴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国外城市新市民融入城市社会的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一、英国经验 | 第34页 |
二、美国经验 | 第34-35页 |
三、日本经验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内城市新市民融入城市社会的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一、北京模式 | 第36页 |
二、上海模式 | 第36-37页 |
三、深圳模式 | 第37-38页 |
第四章“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选择 | 第38-46页 |
第一节“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顶层制度设计 | 第38-40页 |
一、打破户籍制度 | 第38页 |
二、建构公共教育制度 | 第38-39页 |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9页 |
四、建立城市社区自治制度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夯实“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市场基础 | 第40-41页 |
一、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 第40-41页 |
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41页 |
第三节 构建“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社会环境 | 第41-44页 |
一、建构公民社会 | 第41-42页 |
二、发展社会组织 | 第42-43页 |
三、强化社会参与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提高“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个人素养 | 第44-46页 |
一、加强“新莞人”技能培训 | 第44页 |
二、强化“新莞人”素质提升的宣传引导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