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引言 | 第11页 |
·锂离子电池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1-14页 |
·锂离子电池结构组成 | 第11-13页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第14-20页 |
·溶剂 | 第14-15页 |
·锂盐 | 第15-16页 |
·添加剂 | 第16-20页 |
·理论计算在电解液成膜添加剂中的应用 | 第20页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正极成膜添加剂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无机固体添加剂 | 第20-21页 |
·电氧化聚合型添加剂 | 第21-22页 |
·磷酸酯类添加剂 | 第22页 |
·氟代有机物添加剂 | 第22页 |
·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22-26页 |
·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 第23-25页 |
·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6-29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噻吩作为成膜添加剂对 LiNi_(0.5)Mn_(1.5)O_4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9-41页 |
·引言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电解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31页 |
·测试表征手段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理论计算 | 第32页 |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及噻吩聚合机理 | 第32-34页 |
·不同噻吩添加量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添加剂对电池首次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电池阻抗测试 | 第36-37页 |
·样品透射电镜测试 | 第37-38页 |
·极片表面形貌分析 | 第38页 |
·极片表面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热稳定性测试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二苯醚作为成膜添加剂对 LiNi_(0.5)Mn_(1.5)O_4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1-53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1-42页 |
·电解液的配制 | 第42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42页 |
·测试表征手段 | 第42-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理论计算 | 第44页 |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 第44-45页 |
·电池循环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46-47页 |
·样品透射电镜测试 | 第47-48页 |
·极片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 第48-50页 |
·极片 XRD 测试 | 第50-51页 |
·极片 FTIR 分析 | 第51页 |
·添加剂 DPE 对电池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纳米 SiO_2/PVDF/PMMA 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3-67页 |
·引言 | 第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7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3-54页 |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的制备 | 第54-55页 |
·测试电池的组装 | 第55页 |
·测试表征 | 第55-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PVDF/PMMA 配比的优化 | 第57-58页 |
·增塑剂类型的优化 | 第58-59页 |
·锂盐浓度的优化 | 第59-60页 |
·SiO_2掺杂量的优化 | 第60-62页 |
·样品 XRD 测试 | 第62页 |
·不同温度下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62-63页 |
·热稳定性测试 | 第63-64页 |
·电化学窗口测试 | 第64页 |
·锂离子迁移数测定 | 第64-65页 |
·高温循环性能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