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

集成光学与微波遥感苏打盐碱地水盐含量反演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4-17页
  一、 研究意义第14-16页
  二、 选题依据第16-1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0页
  一、 光学遥感盐渍化信息提取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页
  二、 微波遥感盐渍化信息提取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0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3页
  一、 研究内容第20-21页
  二、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三、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地物目标的微波辐射与散射第24-44页
 第一节 微波传播的基本特征第25-27页
 第二节 物体的微波辐射第27-29页
 第三节 物体的微波散射第29-30页
 第四节 地物目标的后向散射第30-35页
 第五节 典型地物目标散射模型第35-43页
  一、 随机粗糙面散射理论模型第36-40页
  二、 经验半经验模型第40-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土壤微波介电模型第44-60页
 第一节 土壤理化特性第44-47页
  一、 土壤质地第45-46页
  二、 土壤中的水分第46-47页
 第二节 土壤介电模型第47-58页
  一、 混合物介电常数理论模型第48-49页
  二、 纯水介电模型第49页
  三、 盐水介电模型第49-51页
  四、 土壤混合物介电模型第51-54页
  五、 改进的 Dobson 含水含盐土壤模型第54-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盐渍土介电特性测量与分析第60-81页
 第一节 微波介电常数测量系统第60-65页
  一、 微波谐振腔第61-62页
  二、 矢量网络分析仪第62-65页
 第二节 盐碱土壤介电常数测量结果与分析第65-79页
  一、 盐碱土介电常数微波谐振腔的测量第65-69页
  二、 盐碱土介电常数微波网络分析仪的测量第69-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研究区与地基观测实验第81-91页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第81页
 第二节 遥感信息源介绍与数据处理第81-85页
  一、 HJ-1CCD 数据第81-82页
  二、 Landsat-8 数据第82页
  三、 RADARSAT-2 数据第82-85页
 第三节 星地同步遥感实验第85-88页
  一、 同步实验一第85-86页
  二、 同步实验二第86-88页
  三、 样品分析第88页
 第四节 盐碱地电导率观测实验第88-90页
  一、 实验观测区第88-89页
  二、 数据分析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盐碱地微波后向散射特性的理论模拟研究第91-104页
 第一节 AIEM 模型模拟研究的参数设置第91页
 第二节 地表粗糙度参数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性模拟第91-98页
  二、 地表相关长度与后向散射系数第95页
  三、 组合粗糙度参数与后向散射系数第95-98页
 第三节 土壤介电常数与后向散射系数第98-100页
 第四节 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后向散射系数第100-101页
 第五节 土壤含盐量与后向散射系数第101-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七章 基于遥感数据盐渍土特性识别方法研究第104-119页
 第一节 基于 Landsat 8 数据的盐渍土特性识别第104-107页
  一、 研究区 Landsat8 OLI 数据第104页
  二、 基于决策树的盐碱地分类第104-107页
 第二节 基于 Radarsat-2 C 波段 SAR 数据盐渍土特性识别方法研究第107-116页
  一、 极化目标分解理论第107-110页
  二、 基于极化目标分解盐渍区分类识别方法第110-116页
 第三节 分类结果对比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八章 盐碱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的遥感反演研究第119-144页
 第一节 双频双极化多角度土壤含盐量无损探测第119-125页
  一、 实验概况第119页
  二、 土壤微波辐射模型第119-121页
  三、 盐碱土壤参数的反演第121-122页
  四、 结果分析第122-125页
 第二节 基于光学与雷达影像含盐量含水量反演经验模型第125-131页
  一、 HJ-1CCD 盐渍土特征信息提取第125-126页
  二、 经验模型构建第126-131页
 第三节 基于遥感影像含盐含水量半经验反演模型的研究第131-143页
  一、 植被效应去除第131-135页
  二、 地表粗糙度及介电常数幅值反演第135-139页
  三、 反演结果分析第139-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44-148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44-146页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4页
发表文章目录及参与科研项目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PU的并行矢量数据分析与索引技术研究
下一篇: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及土壤CO2无机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