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Wacker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的介绍 | 第9-10页 |
·Wacker催化剂在环戊烯催化氧化制环戊酮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环戊酮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环戊酮的合成工艺 | 第10-11页 |
·己二酸及其衍生物高温分解法 | 第10-11页 |
·N_2O液相氧化环戊烯法 | 第11页 |
·环戊烯水合再脱氢法 | 第11页 |
·其它合成方法 | 第11页 |
·Wacker反应的反应机理 | 第11-13页 |
·Wacker催化剂选择性催化氧化环戊烯到环戊酮的机理 | 第13页 |
·负载型Wacke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Wacker类催化剂体系 | 第13-15页 |
·氯化钯-氯化铜(PdCl_2-CuCl_2) | 第13页 |
·杂多酸[Pd(0)HPA]的钯配合物 | 第13-14页 |
·酞菁铁[Pd(0)FePc]的钯配合物 | 第14页 |
·苯醌[Pd(0)BQ]钯配合物 | 第14页 |
·多组分催化剂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6-21页 |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实验试剂 | 第16页 |
·实验用气体 | 第16-17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7-21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17页 |
·N_2吸脱附及BET比表面积测定 | 第17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ible Spectrophptometer) | 第17-18页 |
·X射线荧光仪(X-ray fluorescence,XRF) | 第18-19页 |
·Pd和Cu相对矫正因子的确定 | 第18-19页 |
·TG-DSC综合热分析仪 | 第19页 |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第19页 |
·气相色谱法分析 | 第19-21页 |
·环戊烯和环戊酮出峰位置的的确定 | 第19页 |
·环戊烯和环戊酮的相对校正因子 | 第19-21页 |
第3章 功能化SBA-15负载氯化钯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 第21-33页 |
·SBA-15的合成 | 第21-22页 |
·吡啶酰氯的合成 | 第22-23页 |
·吡啶酰胺基功能化的SBA-15介孔材料的合成 | 第23-26页 |
·2-氨乙基-吡啶甲酰胺功能化的SBA-15介孔材料的合成 | 第26-29页 |
·吡啶巯酯基功能化的SBA-15负载氯化钯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3页 |
第4章 功能化SBA-15负载钯催化剂环戊烯羰基化氧化到环戊酮反应的研究 | 第33-56页 |
·九种催化剂体系的催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九种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 第37-43页 |
·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43-56页 |
·铜盐种类的选择 | 第43页 |
·钯盐种类的选择 | 第43-44页 |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44页 |
·环戊烯与钯的摩尔比 | 第44-45页 |
·钯与铜摩尔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水的影响 | 第46页 |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46-51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1-52页 |
·氧气压力的选择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6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