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土地财政与后土地财政时代的内涵:一个前置性说明 | 第18-19页 |
·土地财政内涵 | 第18页 |
·后土地财政时代内涵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简要评述 | 第27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31-33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31-32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2. 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基础:一个分析框架 | 第33-48页 |
·地方政府债务:内涵与分类 | 第33-39页 |
·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 第33-34页 |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第34-38页 |
·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内涵与分类的界定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理论梳理 | 第39-46页 |
·公共财政与公共产品理论 | 第39-42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42-43页 |
·财政分权理论 | 第43-46页 |
·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46-48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 第48-67页 |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宏观背景 | 第48-50页 |
·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弹性空间 | 第50-53页 |
·体制缺陷: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内在动力 | 第53-61页 |
·分权财政体制与地方政府债务 | 第53-58页 |
·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 | 第58-60页 |
·投融资体制与地方政府债务 | 第60-61页 |
·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外在激励 | 第61-65页 |
·政府职能越位,过度干预市场导致或有债务产生 | 第61-63页 |
·地方政府官员GDP政绩考核体制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后土地财政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分析 | 第67-93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67-77页 |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68-70页 |
·地方政府债务来源 | 第70-73页 |
·债务资金用途 | 第73-74页 |
·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 | 第74-77页 |
·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分析 | 第77-91页 |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模型借鉴 | 第77-80页 |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模型构建 | 第80-84页 |
·基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债务偿还能力评估 | 第84-86页 |
·基于地方政府“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债务偿还能力评估 | 第86-88页 |
·模型的两点补充 | 第88-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路径与相关政策 | 第93-103页 |
·短期治理对策:控制增量,降低存量 | 第93-98页 |
·盘活偿还债务资源:地方政府资产转让 | 第93-95页 |
·拓宽债务资金来源: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 | 第95-97页 |
·严格控制债务存量:落实债务偿还准备金制度 | 第97-98页 |
·长期治理对策:构建地方政府债务偿还保障机制 | 第98-103页 |
·明晰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地方增长型政府”职能 | 第98-100页 |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 第100-101页 |
·完善债务融资体系,赋予地方政府公债发行权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后记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