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后中国少数民族人文纪录片创作研究--以纪录片《鼓楼》、《侗杉》的创作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界定 | 第7页 |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发展和创作特征 | 第7-8页 |
| 第二章 九十年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思潮 | 第8-16页 |
| 第一节 被拍摄对象从群体到个体的转变 | 第8-11页 |
| 1、意识形态的转变 | 第8-9页 |
| 2、新纪录片运动 | 第9-11页 |
| 第二节 个体平民化 | 第11-14页 |
| 1、普世价值的转变 | 第11-12页 |
| 2、“小人物”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三节 观者的介入 | 第14-16页 |
| 1、创作理念多元化 | 第14-15页 |
| 2、在纪录片创作中对电影本体的思考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人文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引发的思考和探讨 | 第16-27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角度和可行性 | 第16-20页 |
| 第二节 独立制片方式的创作模式的确立 | 第20-24页 |
| 1、创作理念 | 第20-21页 |
| 2、创作模式 | 第21-23页 |
| 3、创作者与被创作者的关系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声音元素在少数民族人文独立纪录片中的运用 | 第24-27页 |
| 1、无声到有声 | 第24页 |
| 2、声画协调 | 第24-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