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我国木质材料资源现状 | 第9-11页 |
| ·木质材料资源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 ·木质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 ·木质微/纳米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木质微/纳纤丝的性质 | 第11页 |
| ·微/纳纤丝的制备方法 | 第11页 |
| ·木质微/纳纤丝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杨木纤维预处理工艺研究 | 第14-19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4-17页 |
| ·试验材料和设备 | 第14-15页 |
| ·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微/纳纤丝的分离工艺研究 | 第19-40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5页 |
| ·试验材料和设备 | 第20-22页 |
| ·纤维素酶滤纸酶活的测定 | 第22-24页 |
| ·X 射线衍射图谱(XRD) | 第24-25页 |
| ·微/纳纤丝扫描电镜(SEM)测试 | 第25页 |
| ·微/纳纤丝红外光谱测试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 ·酶解率和蛋白质分析 | 第25-31页 |
| ·机械法分离杨木微/纳纤丝的工艺 | 第31-32页 |
| ·酶处理后微/纳纤丝的 HPLC 图谱分析 | 第32-33页 |
| ·酶处理和机械处理后纤维的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35页 |
| ·微/纳纤丝扫描电镜分析 | 第35-36页 |
| ·微/纳纤丝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微/纳纤丝薄膜的光电学性能研究 | 第40-50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试验设备 | 第40-41页 |
| ·微/纳纤丝薄膜的制备 | 第41页 |
| ·薄膜的透射率测定 | 第41-42页 |
| ·薄膜的表面电阻测定 | 第42-43页 |
| ·薄膜的损耗因数测定 | 第43页 |
| ·薄膜的介电常数测定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薄膜透射率分析 | 第44-45页 |
| ·薄膜表面电阻分析 | 第45-46页 |
| ·薄膜损耗因数分析 | 第46-47页 |
| ·薄膜的介电常数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微/纳纤丝增强半纤维素复合膜的工艺及性能研究 | 第50-56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 ·试验设备 | 第51页 |
| ·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表征方法 | 第51页 |
| ·复合膜的吸湿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 ·拉伸性能的测定 | 第52-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 ·复合膜的吸湿性分析 | 第53页 |
|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微/纳纤丝增强脲醛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 第56-66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6-6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 ·其他化学试剂和设备 | 第56-57页 |
| ·改性脲醛树脂胶黏剂 | 第57-58页 |
| ·粘度测试 | 第58页 |
| ·三层胶合板压制工艺 | 第58页 |
| ·甲醛释放量测试 | 第58-59页 |
| ·胶合强度测试 | 第59-60页 |
| ·改性 UF 差式扫描量热仪测试 | 第60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 ·改性脲醛胶的粘度分析 | 第60-61页 |
| ·改性脲醛胶的甲醛释放量分析 | 第61-62页 |
| ·改性脲醛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分析 | 第62-63页 |
| ·改性脲醛胶的 DSC 分析 | 第63-64页 |
| ·改性脲醛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总结论 | 第66-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