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园林建园理论与营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0页 |
·湿地园林概况 | 第10-16页 |
·湿地概述 | 第10-12页 |
·湿地与城市间的相互影响 | 第12-13页 |
·湿地园林概况 | 第13-16页 |
·湿地园林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国外湿地园林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湿地园林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湿地园林建园理论研究 | 第22-37页 |
·湿地园林的定义及内涵 | 第22-26页 |
·湿地园林的定义 | 第22-24页 |
·湿地园林的基本要素 | 第24-25页 |
·湿地园林的特征 | 第25-26页 |
·湿地园林功能 | 第26-28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 | 第26-27页 |
·重要的科研游憩场所 | 第27页 |
·极高的美学价值 | 第27页 |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 第27-28页 |
·经济效益突出 | 第28页 |
·防洪蓄水 | 第28页 |
·湿地园林的建园原则 | 第28-30页 |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 第28-29页 |
·连续性和整体性原则 | 第29页 |
·湿地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29页 |
·美学原则 | 第29页 |
·分级分区管理原则 | 第29-30页 |
·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 | 第30页 |
·体现地域特色原则 | 第30页 |
·湿地园林建园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生态恢复理论 | 第31-32页 |
·多样性理论 | 第32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2页 |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32-33页 |
·生态美学理论 | 第33-34页 |
·边缘效应理论 | 第34页 |
·湿地景观规划理论 | 第34页 |
·社区理论 | 第34-35页 |
·湿地园林的建园特点 | 第35-37页 |
·建园场所的特殊性 | 第35页 |
·建园场所的延续性 | 第35页 |
·建园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动植物种类的确定性 | 第36-37页 |
第3章 湿地园林分类和主要模式构建 | 第37-41页 |
·湿地园林分类 | 第37-38页 |
·按湿地资源类型划分 | 第37页 |
·按湿地的使用功能划分 | 第37页 |
·按人类干扰程度划分 | 第37-38页 |
·按城市与湿地位置关系划分 | 第38页 |
·湿地园林主要营建模式 | 第38-41页 |
·湿地园林功能类型方面 | 第38-39页 |
·湿地园林基底环境特征方面 | 第39-41页 |
第4章 湿地园林营建技术研究 | 第41-56页 |
·湿地园林营建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湿地园林定位模糊 | 第41页 |
·湿地园林人为干扰严重 | 第41页 |
·湿地园林景观缺乏特色 | 第41-42页 |
·湿地园林规划忽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 第42页 |
·城市基础设施对湿地园林的影响 | 第42页 |
·湿地园林营建的原则 | 第42-43页 |
·生态保护性原则 | 第42页 |
·合理开发利用原则 | 第42-43页 |
·稳定性原则 | 第43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3页 |
·特色性原则 | 第43页 |
·湿地园林营建技术内容 | 第43-56页 |
·湿地生态恢复营建 | 第43-45页 |
·生物多样性规划 | 第45-51页 |
·游憩景观规划 | 第51-55页 |
·生态管理 | 第55-56页 |
第5章 湿地园林综合效能评价及案例分析 | 第56-67页 |
·湿地园林综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6-58页 |
·湿地园林综合效能评价及案例分析 | 第58-67页 |
·综合效能评价对象 | 第58-63页 |
·综合效能评价及结果 | 第63-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