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 目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 ·细胞株 | 第16页 |
| ·主要试剂 | 第16-18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19-32页 |
| ·细胞培养 | 第19页 |
| ·细胞复苏 | 第19页 |
| ·细胞传代 | 第19页 |
| ·细胞冻存 | 第19页 |
| ·细胞形态观察 | 第19-20页 |
| ·DAPI 细胞核荧光染色 | 第20页 |
|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 第20页 |
|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 | 第20-21页 |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蛋白变化情况 | 第21-23页 |
| ·A549 细胞全蛋白的提取 | 第21页 |
| ·BCA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21-22页 |
| ·SDS-PAGE 分离蛋白 | 第22页 |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22-23页 |
| ·图像分析 | 第23页 |
| ·免疫荧光染色 | 第23-25页 |
| ·样品制备 | 第23-24页 |
| ·固定 | 第24页 |
| ·孵育一抗 | 第24页 |
| ·孵育二抗 | 第24页 |
| ·荧光显微镜上观察 | 第24页 |
| ·注意事项 | 第24-25页 |
| ·双向电泳 | 第25-27页 |
| ·细胞样品的制备 | 第25页 |
| ·细胞全蛋白除盐 | 第25页 |
| ·Bradford 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25-26页 |
| ·第一向等电聚焦(IEF) | 第26页 |
| ·第二向SDS 电泳 | 第26-27页 |
| ·PCR 检测基因水平 | 第27-30页 |
| ·荧光定量PCR 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27-28页 |
| ·提取细胞总RNA | 第28页 |
| ·RNA 的电泳鉴定 | 第28-29页 |
| ·逆转录 | 第29页 |
| ·PCR 扩增 | 第29-30页 |
| ·用siRNA 技术沉默pml 和wrap53 后检测p53 基因和蛋白水平 | 第30-32页 |
| ·永久转染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 ·瞬时转染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32-61页 |
| ·白藜芦醇对野生型A549 细胞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 第32-33页 |
| ·白藜芦醇对野生型A549 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细胞凋亡的DAPI 检测 | 第34页 |
| ·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 | 第34-36页 |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作用野生型A549 细胞后,对P53,PML,Bcl-2,Bax 蛋白的变化 | 第36-39页 |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100μM 白藜芦醇作用野生型A549 细胞后,不同时间段对P53,PML,Bcl-2,Bax 蛋白的变化 | 第39-41页 |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200μM 白藜芦醇作用野生型A549 细胞后,不同时间段对P53,PML,Bcl-2,Bax 蛋白的变化 | 第41-44页 |
| ·免疫荧光检测原位PML 表达 | 第44-45页 |
| ·免疫荧光检测原位野生型A549 细胞PML 和P53,PML 和Wrap53,P53 和Wrap53 的结合 | 第45-47页 |
| ·双向电泳分析白藜芦醇诱导A549 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变化 | 第47-49页 |
| ·实时定量PCR 检测基因野生型A549 细胞pml mRNA | 第49-51页 |
| ·稳定干涉PML 表达的A549 细胞后,检测PML 和P53 蛋白 | 第51-53页 |
| ·稳定干涉PML 基因表达的A549 细胞后,实时定量PCR 检测p53 和wrap53 mRNA | 第53-56页 |
| ·实时定量PCR 检测野生型A549 细胞p53 和wrap53 mRNA | 第56-60页 |
| ·瞬时沉默野生型A549 细胞wrap53 基因后,实时定量PCR 检测p53 基因水平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61-6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附录 | 第71-84页 |
| 综述 | 第84-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