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缘由 | 第13-15页 |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第13页 |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7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多重意义 | 第19-30页 |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 第19-21页 |
·总的法则——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 第19-20页 |
·用矛盾的方法观察社会发展 | 第20-21页 |
·从社会主体出发观察社会发展 | 第21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 第21-25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 | 第21-23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23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 第23-24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 | 第24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 第24-25页 |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传承 | 第25-30页 |
·“ 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传承 | 第25-26页 |
·全面协调可持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及方法论的继承 | 第26-28页 |
·统筹兼顾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传承 | 第28-29页 |
·发展是第一要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及当代价值 | 第30-36页 |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思想的合理因子 | 第30-32页 |
·天人合一思想 | 第30页 |
·民本思想 | 第30-31页 |
·贵和尚中思想 | 第31-32页 |
·科学发展观对 “民本”思想的超越 | 第32-33页 |
·“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的继承 | 第32页 |
·“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 第32-33页 |
·科学发展观对 “贵和尚中”思想的借鉴和发展 | 第33-34页 |
·“全面协调发展”对“贵和尚中”思想的延续 | 第33页 |
·“全面协调发展”对“贵和尚中”思想的发展 | 第33-34页 |
·科学发展观对 “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 | 第34-36页 |
·“可持续发展”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 | 第34-35页 |
·“可持续发展”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 第36-43页 |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第36-38页 |
·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以人为本” | 第36页 |
·毛泽东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与“全面协调可持续” | 第36-37页 |
·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与“五个统筹” | 第37-38页 |
·“发展是第一要义”对毛泽东关于发展思想的升华 | 第38页 |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及其价值 | 第38-41页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为科学发展观夯实基础 | 第38-39页 |
·邓小平关于人类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 第39-40页 |
·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法与科学发展观 | 第40-41页 |
·江泽民的社会发展思想 | 第41-43页 |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科学发展观 | 第41-42页 |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 第42页 |
·“三位一体”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西方发展观的合理因素及其借鉴 | 第43-49页 |
·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与借鉴 | 第43-44页 |
·西方“人本主义”内涵及其流变 | 第43-44页 |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第44页 |
·对西方“整体发展观”的借鉴及其超越 | 第44-46页 |
·西方“整体发展观”的合理性 | 第44-45页 |
·西方“整体发展观”的局限性 | 第45页 |
·对西方“整体发展观”的超越 | 第45-46页 |
·对西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超越 | 第46-49页 |
·西方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46-47页 |
·两种“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9-51页 |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 | 第49页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 第49-50页 |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