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城市聚落研究的缘起——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2-1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5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5-17页 |
·城市发展的时序性 | 第17-18页 |
·本文时序性的涵义 | 第17页 |
·本文所述时序的特定规定性 | 第17-18页 |
·城市聚落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22页 |
·城市聚落的字义和词义辨析 | 第18页 |
·词义的组合辨析 | 第18-19页 |
·城市聚落的性质 | 第19-20页 |
·城市聚落的类型 | 第20-21页 |
·城市聚落诸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社会生态的定义及特性阐述 | 第22-25页 |
·社会生态的定义及阐述 | 第22-24页 |
·社会生态的特性及阐述 | 第24-25页 |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中的“城市聚落”理论探讨简介 | 第25-28页 |
·“聚落”概念在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聚落理论研究的简介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的聚落性考察 | 第29-80页 |
·早期聚落的生成 | 第29-35页 |
·原始聚落和农业聚落的生成 | 第29-30页 |
·原始聚落生成的例证 | 第30-31页 |
·早期奴隶制城市聚落的生成 | 第31-32页 |
·早期奴隶制城市聚落生成的例证 | 第32-33页 |
·我国封建时期早期城市聚落的格局 | 第33-34页 |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聚落的例证 | 第34-35页 |
·封建都城政治中心聚落的“礼制”和特性 | 第35-42页 |
·《周礼-考工记》与封建政治中心聚落规划“礼制”的形成 | 第35-36页 |
·封建都城政治中心聚落格局一致性和稳固性的例证 | 第36-42页 |
·唐、宋间城市居住聚落的大裂变 | 第42-47页 |
·“千年宵禁”的坊里——秦汉到隋唐的封闭居住聚落 | 第42-44页 |
·有名无实的坊里——宋代以后居住聚落的嬗变 | 第44-47页 |
·“市”对古代城市聚落形成的影响 | 第47-53页 |
·宋代以前的“市” | 第47-48页 |
·宋朝的“市”——《清明上河图》的启示 | 第48-51页 |
·对城市分区的影响 | 第51-52页 |
·水运和贸易对城市聚落兴衰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古代特殊的城市聚落 | 第53-59页 |
·“囚”城——改朝换代的政治统治产物 | 第53-54页 |
·城记——不同朝代所建立的组合城市 | 第54-56页 |
·“蕃坊”——古代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的特殊聚落 | 第56-58页 |
·军市——军事聚落 | 第58-59页 |
·古典园林等游憩聚落 | 第59页 |
·明清以来向现代城市聚落的嬗变 | 第59-62页 |
·向现代城市聚落嬗变的背景 | 第59-60页 |
·向现代城市聚落嬗变的特征 | 第60-62页 |
·殖民主义侵略下输入的现代城市聚落 | 第62-64页 |
·建国后城市聚落的发展 | 第64-72页 |
·城市发展的波折时期 | 第64-67页 |
·改革开放后的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 | 第67-69页 |
·商业地产——改变城市面貌的共时性主要聚落 | 第69-72页 |
·我国城市聚落本体与功能时序性运动考察的若干结论 | 第72-79页 |
·城市聚落的形成与特点 | 第72-73页 |
·封建社会政治生态对政治中心聚落本体与功能的决定性影响 | 第73-74页 |
·封建城市政治中心聚落中本体与功能的时序性辨证运动 | 第74-75页 |
·社会经济生态对城市聚落本体与功能的决定性影响 | 第75-76页 |
·社会文化生态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 第76-77页 |
·特殊城市聚落的本体与功能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世界城市的聚落性考察 | 第80-118页 |
·早期城市聚落的契合与差异 | 第80-85页 |
·金字塔与石头城 | 第80-81页 |
·玛雅的金字塔与石头城 | 第81-83页 |
·古埃及和玛雅城市聚落的契合与差异 | 第83-85页 |
·光荣与伟大——奴隶制时期雅典和罗马的比较 | 第85-89页 |
·雅典和卫城 | 第85-87页 |
·罗马和角斗场 | 第87-89页 |
·欧洲中世纪至近、现代城市中心聚落的多样性变迁 | 第89-90页 |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对世界城市聚落的革命性影响 | 第90-107页 |
·工业革命对欧洲城市聚落规模和结构的深刻影响 | 第90-96页 |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与城市聚落的根本转变 | 第96-101页 |
·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和城市聚落影响的例证 | 第101-107页 |
·世界城市聚落本体与功能的时序性运动考察的若干结论 | 第107-116页 |
·欧洲城市聚落历时性发展中的多样性 | 第107-108页 |
·世界现代城市聚落共时性发展中的一致性 | 第108-110页 |
·城市聚落在共时与历时时序中的融合与冲突 | 第110-111页 |
·时序性和城市本体与功能的关系 | 第111-116页 |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天津历史城市聚落的时序性考察 | 第118-147页 |
·天津城市概况的解析 | 第118-125页 |
·一条河的独生子 | 第118-119页 |
·双城记 | 第119-120页 |
·三岔河口 | 第120-121页 |
·四方城的老城厢 | 第121页 |
·五大道与五马路 | 第121-122页 |
·九国租界——八比一的城市聚落大扩张 | 第122-123页 |
·百年记事 | 第123-125页 |
·天津城市聚落化的历时性考察(18601949 年) | 第125-143页 |
·租界的形成 | 第125-126页 |
·城市的聚落化 | 第126-127页 |
·聚落化时期的城市聚落例证 | 第127-132页 |
·上海、武汉租界聚落与天津租界聚落的比较 | 第132-135页 |
·城市的聚落化对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城市的聚落化时期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恶化的社会生态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 第139-143页 |
·天津城市聚落的共时性考察(1949 年——至今) | 第143-146页 |
·我国城市建设波折时期的天津城市聚落的演化 | 第143-144页 |
·我国城市建设稳定高速发展时期天津城市聚落的演化 | 第144-146页 |
·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五章 天津新聚落化时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复兴 | 第147-179页 |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 第147-152页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针和法规的确立 | 第147-149页 |
·天津外国租界遗留历史文化街区的分布和聚落性简况 | 第149-151页 |
·天津租界遗留历史文化街区的聚落性分析 | 第151-152页 |
·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的检讨 | 第152-164页 |
·老城厢的历史和文化概述 | 第152-155页 |
·老城厢改造的规划、拆迁和建设过程 | 第155-159页 |
·老城厢改造更新对历史风貌的毁坏 | 第159-160页 |
·关于老城厢改造的商榷 | 第160-162页 |
·老城厢、估衣街等传统文化保护街区改造的反思 | 第162-164页 |
·历史文化街区的聚落意象分析 | 第164-167页 |
·连接与断裂以解放桥和金刚桥为例 | 第164-166页 |
·新生与遗存——以三个火车站为例 | 第166-167页 |
·关于天津城市聚落文化的反思 | 第167-170页 |
·城市文化的百年迷失 | 第167-169页 |
·关于天津城市聚落文化的反思 | 第169-170页 |
·天津城市的新聚落化——海河综合开发 | 第170-174页 |
·海河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城市新聚落的未时性形态 | 第170-171页 |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新聚落中的区位 | 第171-172页 |
·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建设和展望 | 第172-174页 |
·中新生态城慢行交通的聚落性及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启示 | 第174-178页 |
·中新生态城的确立和建设 | 第174-175页 |
·中新生态城的交通慢行生态系统 | 第175-176页 |
·慢行生态交通对历史街区改造的启示 | 第176-178页 |
·小结 | 第178-179页 |
结束语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附录 | 第189-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