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农业碳排放与区域差异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农业的概念 | 第17页 |
|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理论 | 第17-19页 |
| ·低碳经济 | 第17-18页 |
| ·低碳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延伸 | 第18-19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问题上的应用 | 第19-22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区域问题研究的适宜性 | 第20页 |
| ·比较优势理论对农业碳排放区域差异问题研究的适宜性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现状 | 第22-29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测算 | 第22-25页 |
|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第22-23页 |
|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农业碳排放测算 | 第23-25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总体水平 | 第25-27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变化途径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29-39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水平区域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3页 |
| ·碳源结构的区域差异 | 第29-32页 |
| ·人均碳排放水平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 | 第32-33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水平区域差异的量化分析 | 第33-37页 |
| ·泰尔指数法 | 第33-34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总区域差异 | 第34-35页 |
| ·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四大区域间差异 | 第35-36页 |
|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各区域内部差异 | 第36-3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9-49页 |
| ·我国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农业碳排放的 EKC 曲线 | 第39页 |
| ·卡雅、人口-财富-技术、随机 IPAT 理论模型及其在农业碳排放领域的延伸 | 第39-40页 |
| ·面板数据模型 | 第40-42页 |
| ·面板数据模型的定义 | 第40-41页 |
| ·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类 | 第41页 |
|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 第41-42页 |
|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 ·农业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43-46页 |
| ·全国农业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43-45页 |
| ·四大区域农业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45-46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均农业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 | 第46页 |
|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均农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高 | 第46-47页 |
| ·人均农业碳排放量的拐点值在东北地区最高 | 第47页 |
| ·农业结构对人均农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东北地区最高 | 第47页 |
| ·农业碳排放强度对人均农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高 | 第47-4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我国农业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 第49页 |
|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 | 第49-50页 |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农业碳排放 | 第50-51页 |
| ·加快各区域低碳农业的协调发展 | 第51-52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