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语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建立 | 第15-56页 |
一. 引言 | 第15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1. 宫颈癌根治性调强放疗技术建立 | 第15-20页 |
·病例选择 | 第15-16页 |
·相关检查 | 第16页 |
·放疗定位 | 第16-17页 |
·制作放疗真空体膜 | 第16页 |
·常规X线模拟定位 | 第16页 |
·CT模拟定位 | 第16-17页 |
·盆腔MRI定位 | 第17页 |
·靶区勾画 | 第17-18页 |
·IMRT计划设计 | 第18-19页 |
·放疗前复位 | 第19页 |
·计划验证 | 第19页 |
·传统盆腔四野计划 | 第19页 |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2. 局部肿瘤缩野加量 | 第20-21页 |
·病例选择 | 第20页 |
·相关检查 | 第20页 |
·二次CT模拟定位 | 第20页 |
·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 第20页 |
·计划设计 | 第20页 |
·与第一次定位CT的子宫,宫颈及GTV,CTV比较 | 第20-21页 |
三.结果 | 第21-50页 |
1. IMRT计划及与盒式照射计划的比较 | 第21-45页 |
·传统四野盒式照射 | 第21-23页 |
·IMRT技术建立 | 第23-36页 |
·宫颈癌靶区勾画 | 第23-25页 |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 | 第25-36页 |
·宫颈癌调强计划与传统盆腔四野放疗计划 | 第36-45页 |
2. 局部肿瘤缩野加量 | 第45-50页 |
·局部肿瘤缩野加量靶区勾画及IMRT计划 | 第45-47页 |
·局部肿瘤缩野加量靶区勾画横断面图像及等剂量曲线图 | 第45-47页 |
·局部缩野加量IMRT计划的DVH图像 | 第47页 |
·肿块变化 | 第47-50页 |
·测定肿瘤体积变化 | 第47-49页 |
·测定子宫位置移动 | 第49-50页 |
四. 讨论 | 第50-55页 |
1. IMRT的特点 | 第50页 |
2. 靶区勾画 | 第50-53页 |
3. 剂量学研究 | 第53-54页 |
4. 肿块退缩 | 第54-55页 |
五.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二部分 PET-CT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 第56-75页 |
一. 引言 | 第56-57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病例选择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2. 研究步骤 | 第57-59页 |
·放疗定位 | 第57-58页 |
·PET—CT扫描 | 第58页 |
·~(18)FDG—PET显像方法 | 第58页 |
·显像方法 | 第58页 |
·图像分析 | 第58-59页 |
·图像融合和靶区勾画 | 第59页 |
3. 治疗与随访 | 第59页 |
4. 统计方法 | 第59页 |
三. 结果 | 第59-68页 |
1. 临床特征 | 第59-60页 |
2. PET-CT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作用 | 第60-63页 |
·对宫颈原发病灶的诊断价值 | 第60-61页 |
·对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 第61-63页 |
·对远处器官的诊断价值 | 第63页 |
3. PET-CT在宫颈癌治疗策略中的作用 | 第63-64页 |
4. PET-CT在宫颈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作用 | 第64-67页 |
·比较CT及PET-CT勾画的靶区GTV的平均体积 | 第64页 |
·PET-CT引导的靶区勾画 | 第64-67页 |
5. PET-CT在宫颈癌放疗中监测,随访及预测预后中的作用 | 第67-68页 |
·放疗中变化 | 第67页 |
·放化疗后随访 | 第67-68页 |
四. 讨论 | 第68-74页 |
1. FDG-PET/CT的特点 | 第68-69页 |
2. 宫颈癌诊断及分期 | 第69-71页 |
·宫颈癌原发灶诊断 | 第69-70页 |
·宫颈癌淋巴结诊断 | 第70-71页 |
·远处转移诊断 | 第71页 |
3. 宫颈癌治疗决策及放疗计划 | 第71-72页 |
4. 宫颈癌疗效评估,预后,随访 | 第72-74页 |
五.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部分 局部晚期宫颈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研究 | 第75-89页 |
一. 引言 | 第75-76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76页 |
·入组条件 | 第76页 |
·排除条件 | 第7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6-79页 |
·入组前检查 | 第76页 |
·放射治疗 | 第76-77页 |
·IMRT治疗 | 第77页 |
·后装治疗 | 第77页 |
·同步化疗 | 第77-78页 |
·放疗后评估 | 第78页 |
·治疗急慢性毒副反应评定 | 第78页 |
·总生存,无病生存 | 第78页 |
·随访 | 第78页 |
·统计方法 | 第78-79页 |
三. 结果 | 第79-8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79-80页 |
2. 放射治疗 | 第80-81页 |
3. 化疗 | 第81-82页 |
4. 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 | 第82页 |
5. 急性毒副反应 | 第82页 |
6. 慢性毒副反应 | 第82-83页 |
7. 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 | 第83-86页 |
8.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 | 第86页 |
9. 局部晚期宫颈癌IMRT的研究结果分析 | 第86页 |
四. 讨论 | 第86-88页 |
五. 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综述1 调强放疗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 | 第101-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综述2 FDG—PET/CT在宫颈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第11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附录1 FIGO分期 | 第123-124页 |
附录2 CTCAE3.0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 第124-125页 |
附录3 RTOG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