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多孔碳材料 | 第10页 |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0-15页 |
·硬模板法 | 第10-13页 |
·软模板法 | 第13-14页 |
·软硬共模板法 | 第14-15页 |
·多孔碳材料的形貌控制 | 第15-16页 |
·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 | 第16-17页 |
·氮掺杂碳材料的性质 | 第16页 |
·氮掺杂碳材料的合成 | 第16-17页 |
·多孔碳及改性材料的应用 | 第17-19页 |
·多孔碳材料作为吸附剂 | 第18页 |
·多孔碳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 | 第18页 |
·多孔碳材料作为电化学领域 | 第18-19页 |
·多孔碳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19页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实验样品制备 | 第21页 |
·材料的表征 | 第21-22页 |
·粉末 X-射线衍射(XRD) | 第2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1-22页 |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ME) | 第22页 |
·N_2物理等温吸附-脱附曲线(BET) | 第22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2页 |
·拉曼光谱(Raman) | 第22页 |
·差热-热重热分析(DSC-TG) | 第2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2页 |
·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 | 第22页 |
·材料性能评价 | 第22-25页 |
·材料 SO_2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22-24页 |
·材料 CO_2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24页 |
·材料的甲基橙吸附性能评价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离子液体为碳源整体大块掺氮碳材料的合成 | 第26-36页 |
·氮掺杂的介孔碳材料的合成 | 第26-27页 |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不同离子液体为碳源合成氮掺杂碳材料碳化前后光学照片 | 第27-29页 |
·XRD 分析 | 第29-31页 |
·BET 分析 | 第31页 |
·TEM 分析 | 第31-32页 |
·FT-IR 分析 | 第32-33页 |
·XPS 分析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4章 水相合成氮掺杂的有序介孔碳球用于酸性的气体吸附 | 第36-50页 |
·氮掺杂纳米碳球的制备 | 第37页 |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7页 |
·材料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SEM 分析 | 第37-38页 |
·TEM 分析 | 第38页 |
·XRD 分析 | 第38-39页 |
·BET 分析 | 第39-40页 |
·TGA 和 DTG 分析 | 第40页 |
·XPS 分析 | 第40-42页 |
·FT-IR 分析 | 第42页 |
·拉曼分析 | 第42-43页 |
·N-OMCs-x 的合成机理图 | 第43页 |
·N-OMCs 碳材料用于酸性气体吸附 | 第43-48页 |
·N-OMCs 用于 CO_2捕获 | 第43-46页 |
·N-OMCs 用于 SO_2吸附 | 第46-47页 |
·吸附 SO_2的机理的研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蠕虫状介孔碳纳米球的合成及用于甲基橙吸附 | 第50-62页 |
·三种吸附剂材料的制备 | 第51页 |
·蠕虫状的硅球的制备 | 第51页 |
·介孔-介孔碳纳米球的制备 | 第51页 |
·微孔-介孔碳纳米球的制备 | 第51页 |
·蠕虫状单一孔碳纳米球的制备 | 第51页 |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51页 |
·材料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SEM 分析 | 第51-53页 |
·TEM 分析 | 第53-54页 |
·XRD 分析 | 第54页 |
·BET 分析 | 第54-55页 |
·WMCs 作为吸附剂用于甲基橙染料吸附 | 第55-6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56-58页 |
·动力学吸附模型 | 第58-60页 |
·WMCs 对甲基橙吸附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