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4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4-27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第2章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理论探索 | 第27-54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8页 |
| ·社会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 | 第29-32页 |
| ·复杂系统 | 第29-30页 |
| ·相对均衡 | 第30-31页 |
| ·利益驱动 | 第31页 |
| ·动态平衡 | 第31-32页 |
|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探索 | 第32-35页 |
| ·效益与成本不对称 | 第32-33页 |
| ·扩大外部效益 | 第33-34页 |
| ·顺向配置与逆向获取 | 第34页 |
| ·空间群聚与梯度推移 | 第34-35页 |
| ·基于社会管理理论的研究 | 第35-53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社会属性 | 第35-37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社会功能 | 第37-45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社会化“四维路径”说 | 第45-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3章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现状分析 | 第54-85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现状调查 | 第54-66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 第54-60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机会配置情况 | 第60-62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成果转化情况 | 第62-66页 |
| ·城乡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情况比较 | 第66-76页 |
| ·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比较 | 第66-72页 |
| ·教育机会配置情况比较 | 第72-75页 |
| ·教育成果转化情况比较 | 第75-76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内在因素制约 | 第76-79页 |
| ·思想认识制约 | 第77页 |
| ·领导方式方法制约 | 第77-78页 |
| ·考核评价制约 | 第78-79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外在因素障碍 | 第79-84页 |
| ·行政管理体制因素 | 第79-81页 |
| ·经济体制因素 | 第81页 |
| ·财政体制因素 | 第81-82页 |
| ·公共服务体制因素 | 第82-83页 |
| ·市场体制因素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4章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对资源和机会配置的诉求 | 第85-102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对资源和机会配置的迫切需要 | 第85-88页 |
| ·解决理想信仰问题的外部条件 | 第85-86页 |
| ·解决精神追求问题的有力支撑 | 第86-87页 |
| ·解决发展问题的前提基础 | 第87-88页 |
| ·解决廉洁自律问题的重要推力 | 第88页 |
| ·农村基层党员素质对资源和机会配置的诉求 | 第88-92页 |
| ·思想政治素质对资源和机会的诉求 | 第89-90页 |
| ·知识技能素质对资源和机会的诉求 | 第90页 |
| ·党性道德素质对资源和机会的诉求 | 第90-91页 |
| ·身心健康素质对资源和机会的诉求 | 第91-92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价值取向 | 第92-101页 |
| ·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 第92-94页 |
|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94-97页 |
|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 第97-99页 |
|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价值取向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5章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体制构建 | 第102-128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主体 | 第102-107页 |
| ·党内主体 | 第102-104页 |
| ·公共主体 | 第104-105页 |
| ·市场主体 | 第105-106页 |
| ·社会主体 | 第106-107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7-121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数量指标 | 第107-113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质量指标 | 第113-116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效果指标 | 第116-117页 |
| ·指标数据的采集方式 | 第117页 |
| ·资源和机会的配置率指数构建 | 第117-121页 |
| ·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均衡性指数构建 | 第121页 |
| ·农村基层党员素质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机制 | 第121-127页 |
| ·政策引导机制 | 第122-123页 |
| ·调节驱动机制 | 第123页 |
| ·扶持保障机制 | 第123-124页 |
| ·监督反馈机制 | 第124页 |
| ·体制机制模型 | 第124-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第6章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方式的整合创新 | 第128-142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方式的基本思考 | 第128-132页 |
| ·影响因素 | 第128-129页 |
| ·方式方法 | 第129页 |
| ·系统框架 | 第129-132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均衡化建设 | 第132-135页 |
| ·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均衡化建设 | 第132-134页 |
| ·党员队伍之间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均衡化建设 | 第134-135页 |
| ·农村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和机会配置方式的社会化创新 | 第135-141页 |
| ·市场机制视角下社会化创新对策 | 第136-137页 |
| ·组织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化创新对策 | 第137-139页 |
| ·数字化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化创新对策 | 第139-1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 结论 | 第142-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 附录 | 第156-16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2-163页 |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