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煤矿酸性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状况 | 第11-12页 |
| ·煤矿酸性废水概况 | 第12-14页 |
| ·煤矿酸性废水的来源 | 第12-13页 |
| ·煤矿酸性废水的危害 | 第13页 |
| ·煤矿酸性废水处理回用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煤矿酸性废水处理现状 | 第14-17页 |
| ·物化处理法 | 第14-16页 |
| ·自然生态处理法 | 第16页 |
| ·微生物法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贵州煤矿酸性废水概况 | 第19-25页 |
| ·贵州矿区分布 | 第19-20页 |
| ·矿区地质地理概况 | 第20页 |
| ·研究区选则 | 第20-22页 |
| ·研究区域废水水质特征 | 第22-23页 |
| ·矿区水质处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煤矿酸性废水回用标准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煤矿酸性废水处理回用工艺流程分析及选择 | 第25-39页 |
| ·煤矿酸性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 第25-28页 |
| ·酸性废水的一级处理单元 | 第25-27页 |
| ·酸性废水的二级处理 | 第27页 |
| ·酸性废水的深度处理 | 第27-28页 |
| ·煤矿酸性废水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 第28-33页 |
| ·硫酸根离子的去除机理 | 第28-29页 |
| ·悬浮物的去除机理 | 第29-30页 |
| ·铁离子的去除机理 | 第30-31页 |
| ·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机理 | 第31-33页 |
| ·煤矿酸性废水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33页 |
| ·工艺流程中各处理单元分析 | 第33-39页 |
| ·调节池 | 第33-34页 |
| ·中和反应池 | 第34-35页 |
| ·曝气池 | 第35-36页 |
| ·混凝池 | 第36-37页 |
| ·吸附池 | 第37-38页 |
| ·过滤池 | 第38页 |
| ·污泥处理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煤矿酸性废水混凝实验研究 | 第39-65页 |
| ·混凝机理 | 第39-42页 |
| ·电性中和理论 | 第39-40页 |
| ·吸附架桥作用理论 | 第40-41页 |
| ·沉淀物的卷扫作用机理 | 第41页 |
| ·颗粒的碰撞理论 | 第41-42页 |
| ·混凝剂 | 第42-47页 |
| ·无机混凝剂 | 第43-45页 |
|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第45-46页 |
| ·微生物混凝剂 | 第46-47页 |
| ·混凝实验的研究 | 第47-65页 |
| ·混凝剂的对比 | 第47页 |
| ·有机、无机絮凝剂的初步对比实验 | 第47-48页 |
| ·混凝沉淀的对比实验 | 第48-63页 |
| ·混凝实验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 ·混凝实验的结论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煤矿酸性废水吸附处理实验研究 | 第65-77页 |
| ·吸附原理 | 第65页 |
| ·主要的吸附剂 | 第65-66页 |
| ·活性炭 | 第65-66页 |
| ·沸石 | 第66页 |
| ·活性氧化铝 | 第66页 |
| ·吸附实验研究 | 第66-77页 |
| ·实验的主要内容 | 第66-67页 |
| ·实验的主要装置和检测方法 | 第67页 |
| ·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7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