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整体研究框架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介绍 | 第18-26页 |
·三维立体电视 | 第18-20页 |
·立体显示技术 | 第18页 |
·三维立体电视片源 | 第18-19页 |
·快门式立体显示技术 | 第19-20页 |
·大脑皮层功能分区 | 第20页 |
·脑电信号概述 | 第20-22页 |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及特点 | 第20-21页 |
·脑电信号的特征波段 | 第21-22页 |
·观看 3D 电视产生视疲劳的机理 | 第22页 |
·独立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小波包变换 | 第23-24页 |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23-24页 |
·小波包变换 | 第24页 |
·脑电信号的相关特征量 | 第24-25页 |
·绝对能量与相对能量 | 第24-25页 |
·相关脑波比值以及疲劳因子 R | 第25页 |
·重心频率 | 第25页 |
·功率谱熵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3D 电视脑电信号采集实验 | 第26-38页 |
·立体电影库的建立 | 第26-30页 |
·影片 3D 时长统计 | 第26-27页 |
·景深统计 | 第27-29页 |
·景深产生原理 | 第27-28页 |
·前景深、后景深辨别 | 第28页 |
·景深测量 | 第28-29页 |
·跳入跳出比 | 第29页 |
·片源筛选与标准库的建立 | 第29-30页 |
·片源的筛选 | 第29页 |
·3D 场景所占百分比统计 | 第29-30页 |
·影片景深统计 | 第30页 |
·脑电信号采集系统 | 第30-32页 |
·信号采集系统 | 第30-31页 |
·标准导联 | 第31-32页 |
·脑电信号采集仪 | 第32页 |
·电极与网格型电极帽 | 第32页 |
·基于脑电参数的 3DTV 疲劳度实验 | 第32-36页 |
·实验对象 | 第32-33页 |
·实验环境 | 第33页 |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33页 |
·实验设计 | 第33-35页 |
·脑电记录 | 第35-36页 |
·3D 影片参数与脑电信号的相关性实验 | 第36-37页 |
·实验对象及环境 | 第36页 |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36-37页 |
·实验流程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38-46页 |
·脑电信号中的伪迹 | 第38页 |
·ICA 在脑电伪迹分离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眼电伪迹分离 | 第39-42页 |
·脑电特征波提取 | 第42页 |
·EEG 信号Β波信息分离的 FFT 与小波处理效果分析 | 第42-45页 |
·观看 3D 电视过程中枕部脑电 波段相对能量 | 第43页 |
·观看 3D 电视前后全部 16 个通道脑电 波段相对能量 | 第43-44页 |
·数据处理方法的计算成本问题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基于立体图像视觉的脑电信号检测及其关联分析 | 第46-65页 |
·基于脑电参数的 3DTV 疲劳度评价 | 第46-56页 |
·基于观看表现的宏观表现评价 | 第46-47页 |
·脑电信号特征参数 | 第47-52页 |
·特征波段绝对能量 | 第47-48页 |
·特征波段相对能量 | 第48-50页 |
·观看前后变化相关脑波比值以及疲劳因子 R 情况 | 第50-52页 |
·特征通道上的变化 | 第52-54页 |
·前额区 | 第52-53页 |
·枕部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3D 场景所占百分比对疲劳度的影响研究 | 第56-59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3D 场景所占百分比与主观评价项目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3D 场景所占百分比与症状出现所得平均分的相关性 | 第57页 |
·3D 场景所占百分比与出现症状人数占观看该影片总人数百分比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3D 场景所占百分比与脑电信号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3D 电影景深(跳入/跳出比)对疲劳度的影响研究 | 第59-64页 |
·均值与标准差 | 第59页 |
·3D 电影景深(跳入/跳出比)与主观评价项目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1页 |
·3D 电影景深(跳入/跳出比)与症状出现所得平均分的相关性 | 第59-60页 |
·3D 电影景深(跳入/跳出比)与出现症状人数占观看该影片总人数百分比的相关性 | 第60-61页 |
·3D 电影景深(跳入/跳出比)与脑电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