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熔覆热损伤评估及其检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激光熔覆再制造技术简介 | 第17-18页 |
| ·当前热损伤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激光熔覆热损伤的相变分析 | 第22-39页 |
| ·材料相变热力学 | 第22-27页 |
| ·相变及其分类 | 第22-24页 |
| ·相变驱动力与新相的形成 | 第24-27页 |
| ·材料相变动力学 | 第27-31页 |
| ·相变形核率 | 第27-28页 |
| ·新相的长大 | 第28-30页 |
| ·新相转变体积分数 | 第30-31页 |
| ·激光熔覆后材料的金相形貌 | 第31-39页 |
|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 ·激光熔覆过程中的能量分配 | 第32-33页 |
| ·熔覆层金相形貌 | 第33-35页 |
| ·基体上的金相形貌 | 第35-39页 |
| 第三章 激光熔覆的数值仿真分析 | 第39-75页 |
| ·激光熔覆仿真简介 | 第39页 |
| ·有限元模型描述 | 第39-44页 |
| ·物理模型及假设 | 第39-42页 |
| ·热源模型及其加载 | 第42-43页 |
|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及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 ·温度场仿真结果 | 第44-58页 |
| ·激光功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45-50页 |
| ·扫描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0-55页 |
| ·光斑直径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温控基体热影响范围 | 第57-58页 |
| ·残余应力仿真结果 | 第58-75页 |
| ·热力耦合的理论关系 | 第58-60页 |
| ·熔覆残余应力的共性特征 | 第60-64页 |
| ·各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4-73页 |
| ·应力仿真结论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激光熔覆热损伤量化评定模型 | 第75-99页 |
| ·总体研究思想 | 第75页 |
| ·熔覆热损伤试验论证 | 第75-83页 |
| ·试验方案 | 第75-76页 |
| ·静强度试验 | 第76-81页 |
| ·疲劳强度试验 | 第81-83页 |
| ·热损伤定量评估模型 | 第83-90页 |
| ·非连续性损伤因子 | 第84-85页 |
| ·显微硬度损伤因子 | 第85-88页 |
| ·残余应力损伤因子 | 第88-90页 |
| ·热损伤程度量化评定综合模型 | 第90页 |
| ·参量模型应用 | 第90-99页 |
| ·硬度损伤因子 | 第90-96页 |
| ·应力损伤因子 | 第96-99页 |
| 第五章 面向再制造的热损伤检测技术初探 | 第99-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9页 |
| ·磁记忆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99-104页 |
| ·磁致伸缩与磁机械效应 | 第99-100页 |
| ·铁磁工件的自发磁化 | 第100-102页 |
| ·磁记忆检测原理 | 第102-104页 |
| ·热损伤磁记忆检测试验研究 | 第104-111页 |
| ·试验方案 | 第104-105页 |
|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磁记忆检测结果 | 第105-108页 |
|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热损伤磁信号检测结果 | 第108-111页 |
| ·结果讨论 | 第111-11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4页 |
| (一)、研究成果 | 第124页 |
| (二)、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