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糯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摘要第13-14页
 1 小麦淀粉粒组成及其结构研究进展第14-15页
   ·小麦淀粉组成第14页
   ·小麦淀粉粒结构特征第14-15页
 2 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第15-16页
   ·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第15-16页
   ·小麦不同粒级淀粉粒的发育与形成第16页
 3 小麦籽粒淀粉的生物合成第16-18页
   ·小麦淀粉合成的生理机制第16-17页
   ·淀粉合成酶第17-18页
     ·直链淀粉的合成第18页
     ·支链淀粉合成第18页
 4 糯小麦淀粉的研究第18-19页
 5 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研究第19-21页
   ·不同糯质小麦淀粉组成及其淀粉粒分布对淀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第19-21页
   ·不同糯质不同粒径大小淀粉粒混配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第21页
 6 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对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第21页
 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9页
 Abstract第29-31页
第二章 不同糯性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动态与品质性状差异研究第31-55页
 摘要第31-3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试验设计第32页
   ·取样方法第32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2-34页
     ·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测定第32-33页
     ·淀粉粒粒度分布测定第33页
     ·糊化特性测定(RVA)第33-34页
   ·数据分析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51页
   ·不同糯性品种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动态变化第34-36页
     ·总淀粉含量动态变化第34页
     ·直链淀粉含量动态变化第34页
     ·支链淀粉含量动态变化第34-36页
   ·不同糯小麦淀粉粒粒度基于体积的动态分布第36-42页
     ·不同粒径范围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动态变化第36-40页
     ·不同糯性品种淀粉粒平均粒径的动态变化第40-42页
   ·不同糯性品种小麦淀粉粒峰值粒径及其峰值动态变化特征第42页
   ·不同糯质小麦淀粉组成及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对淀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第42-51页
     ·不同糯质小麦淀粉组成第42-43页
     ·不同糯质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第43-51页
   ·不同糯性品种小麦面粉糊化特性(RVA)差异第5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Abstract第54-55页
第三章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第55-93页
 摘要第55-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试验设计第56页
   ·取样方法第56-57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7-58页
     ·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测定第57页
     ·蔗糖含量测定第57页
     ·淀粉粒粒度分布测定第57页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第57-58页
   ·糊化特性测定(RVA)第58页
   ·膨胀势测定第58页
   ·数据分析第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84页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第58-61页
     ·对总淀粉含量的影响第58页
     ·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对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第59-61页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灌浆期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第61-71页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成熟期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第71-79页
     ·淀粉粒粒度基于体积的分布第71-73页
     ·淀粉粒粒度的基于表面积的分布第73-76页
     ·淀粉粒粒度的基于数目的分布第76-79页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第79页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79-82页
     ·UDPG焦磷酸化酶(UDPGPPase)第79-80页
     ·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第80-82页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第82页
     ·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第82页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糯性小麦面粉糊化特性和膨胀势的影响第82-8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Abstract第92-93页
第四章 不同糯性小麦A-、B-型淀粉粒组成及其配比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第93-111页
 摘要第93-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试验设计第94页
   ·取样方法第94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94-95页
     ·淀粉提取第94-95页
     ·淀粉粒度分布测定第95页
     ·A-、B-淀粉粒分离第95页
     ·淀粉组成及其含量第95页
     ·淀粉糊化特性第95页
   ·数据分析第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104页
   ·A-、B-型淀粉粒分离提纯第95-96页
   ·NM1和YM158淀粉组成及其糊化特性第96-99页
     ·不同小麦A、B-型淀粉粒淀粉组成及含量第96-97页
     ·YM158和NM1淀粉及其A、B-型淀粉粒糊化特性第97-99页
   ·不同比例A-、B-淀粉粒混配淀粉糊化特性第99页
   ·不同比例YM158和NM1淀粉混合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第99-101页
   ·不同比例NM1 A-、B-型淀粉粒与YM158淀粉混配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第101-102页
   ·不同比例YM158 A-、B-型淀粉粒与NM1淀粉混配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第102-10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0页
 Abstract第110-111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111-121页
 摘要第111页
 1 讨论第111-115页
   ·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糯质小麦淀粉组成含量的影响第111-112页
   ·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糯质小麦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第112页
   ·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糯质小麦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112-113页
   ·不同糯质小麦品质特性差异第113-114页
   ·不同糯质小麦A-、B-型淀粉粒淀粉组成含量及其糊化特性的差异第114-115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15页
   ·今后的研究设想第115页
 2 结论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Abstract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花前渍水锻炼及乙烯利处理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抗渍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下一篇:若干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杆突变体的形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