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页 |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油水乳状液、微波技术及 Maple 软件基本功能 | 第11-20页 |
·油水乳状液的基本概念 | 第11-15页 |
·乳状液定义 | 第11页 |
·乳状液的热力学不稳定性 | 第11页 |
·乳化剂及乳化剂的稳定作用 | 第11-13页 |
·乳状液的形成及类型 | 第13-14页 |
·界面膜的强度与微观结构 | 第14-15页 |
·乳状液的破乳及破乳机理 | 第15页 |
·微波加热技术基础 | 第15-17页 |
·微波及加热原理 | 第15-16页 |
·微波加热的优点 | 第16页 |
·微波加热对破乳的作用 | 第16-17页 |
·Maple 软件的基本功能 | 第17-20页 |
·解方程 | 第17页 |
·微分方程(Laplace 变换求解) | 第17-18页 |
·微分与积分 | 第18页 |
·图形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微波对油包水乳状液作用规律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20-47页 |
·油包水型乳状液微观物理学模型 | 第20-21页 |
·油包水型乳状液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23-24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24-33页 |
·温度场的理论计算式及实验验证 | 第33-35页 |
·给定电场强度下温度场的理论计算 | 第33-34页 |
·计算结果的实验验证 | 第34-35页 |
·微波辐射下温度分布的理论计算公式及影响参数 | 第35-40页 |
·微波辐射时间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35-36页 |
·微波辐射电场强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36-37页 |
·微波辐射频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37-40页 |
·温度场对 W/O 型乳状液破乳的影响机理 | 第40-45页 |
·温度场对沥青质界面膜强度的影响 | 第40-43页 |
·温度场对沥青质颗粒吸附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温度场对体相粘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基本结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微波对水包油乳状液作用规律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47-69页 |
·水包油型乳状液微观物理学模型 | 第47-48页 |
·水包油型乳状液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49-50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50-56页 |
·给定场强下温度场的理论计算式及实验验证 | 第56-57页 |
·给定场强下温度场的理论计算式 | 第56-57页 |
·计算结果的实验验证 | 第57页 |
·微波辐射下温度分布的理论计算公式及影响参数 | 第57-59页 |
·微波辐射时间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8-59页 |
·微波辐射电场强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9页 |
·温度场对 O/W 型乳状液破乳的影响机理 | 第59-67页 |
·温度场对 APAM 界面膜强度的影响 | 第59-62页 |
·温度场对双电层排斥势的影响 | 第62-66页 |
·温度场对体相粘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基本结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9-72页 |
·W/O 型乳状液相关结论 | 第69-70页 |
·O/W 型乳状液相关结论 | 第70-71页 |
·建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详细摘要 | 第80-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