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3页 |
| ·气囊上滞留物导致VAP发生的机制 | 第9页 |
|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预防VAP的机制 | 第9-10页 |
| ·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方法 | 第10-11页 |
| ·声门下吸引的并发症 | 第11-1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0页 |
| ·实验对象 | 第13-1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 ·气道湿化 | 第14-15页 |
| ·声门下冲洗液 | 第15页 |
| ·标本细菌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 ·其他 | 第1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 3 结果 | 第20-25页 |
|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20页 |
| ·三组患者VAP发生情况比较 | 第20页 |
| ·VAP机械通气天数、入住ICU天数、28天病死率比较 | 第20-21页 |
| ·三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21页 |
| ·三组检测指标比较 | 第21-22页 |
|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 第22页 |
| ·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引流量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 ·三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构成比较 | 第23-25页 |
| 4 讨论 | 第25-35页 |
| ·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与VAP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 ·不同声门下吸引方法的效果分析 | 第26-27页 |
| ·三组患者的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 第27页 |
| ·不同声门下吸引方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 第27-30页 |
| ·三组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以GNB为主 | 第30-31页 |
| ·声门下吸引护理管理要点 | 第31-33页 |
| ·局限性及展望 | 第33-35页 |
| 5 结论 | 第35-36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 7 附录 | 第41-52页 |
| 附录A | 第41-42页 |
| 附录B | 第42-46页 |
| 附录C | 第46-48页 |
| 附录D | 第48-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