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闪电概述 | 第10-11页 |
·初始闪电发生的动力条件 | 第11页 |
·闪电活动与动力参量的关系 | 第11-13页 |
·闪电频次与动力的关系 | 第11-12页 |
·闪电类型与动力的关系 | 第12页 |
·闪电极性与动力的关系 | 第12-13页 |
·闪电发生位置与垂直气流的空间对应关系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分析 | 第14页 |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5-25页 |
·资料介绍 | 第15-19页 |
·研究区域介绍 | 第15-16页 |
·闪电资料 | 第16页 |
·雷达资料 | 第16-18页 |
·雷暴发展阶段划分方法 | 第18页 |
·探空数据 | 第18-19页 |
·基于闪电数据的雷暴单体判别方法 | 第19-25页 |
第三章 地闪活动与垂直气流的空间对应关系 | 第25-31页 |
·地闪位置与垂直气流的空间对应关系 | 第25-28页 |
·地闪位置与垂直气流速度的空间对应关系 | 第25-26页 |
·地闪活动对应的雷达反射率及垂直速度的关系 | 第26-27页 |
·地闪位置与涡度和散度的空间对应关系 | 第27-28页 |
·不同阶段地闪位置与垂直气流速度的空间对应关系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地闪频次与上升气流参量的相关关系 | 第31-43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地闪频次与动力学参量的线性关系分析 | 第32-35页 |
·地闪频次与上升气流体积的关系 | 第32-33页 |
·雷暴不同阶段地闪频次与上升气流体积的关系 | 第33-35页 |
·地闪频次与雷达回波参量的线性关系分析 | 第35-38页 |
·地闪频次与雷达反射率参量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不同阶段地闪频次与雷达反射率参量的关系 | 第36-38页 |
·地闪频次与动力学参量和雷达回波参量的关系 | 第38-39页 |
·地闪频次与冰相物通量的线性相关分析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地闪起始和地闪消亡时的动力学条件 | 第43-53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地闪活动初始时雷暴结构特征 | 第45-48页 |
·地闪活动初始时雷暴动力学结构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地闪活动初始时雷暴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地闪活动消亡时雷暴结构特征 | 第48-50页 |
·地闪活动消亡时雷暴动力学结构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地闪活动消亡时雷暴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地闪活动初始和消亡时刻雷暴结构特征对比 | 第50页 |
·结论 | 第50-53页 |
第六章 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雹暴结构的关系 | 第53-63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雹暴过程整体特征 | 第54-57页 |
·大气层结特征 | 第54-55页 |
·雹暴发展过程 | 第55-56页 |
·地闪活动特征 | 第56-57页 |
·地闪活动与雹暴结构的关系 | 第57-61页 |
·地闪活动与雷达参量的关系 | 第57-59页 |
·雹暴垂直结构 | 第59-60页 |
·地闪与上升和下沉气流的空间配置关系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