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录 | 第14-17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5页 |
·岩土锚固及喷锚支护的发展 | 第18-19页 |
·喷锚支护的工作特性与作用原理 | 第19-23页 |
·喷锚支护的工作特性 | 第19-21页 |
·喷锚支护的作用原理 | 第21-23页 |
·节理岩体与锚固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物理实验法 | 第24页 |
·程类比法 | 第24页 |
·数值分析法 | 第24-30页 |
·复合单元法和P型自适应理论 | 第30-33页 |
·复合单元法(CEM) | 第30-33页 |
·P型自适应理论 | 第3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2章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弹性复合单元模型 | 第35-61页 |
·复合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复合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36-51页 |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复合单元模型 | 第36-38页 |
·假定 | 第38页 |
·位移表达式及应力应变关系 | 第38-43页 |
·本构方程 | 第43-45页 |
·平衡方程 | 第45-51页 |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复合单元模型的实现 | 第51-52页 |
·前处理 | 第51-52页 |
·程序的实现 | 第52页 |
·算例研究 | 第52-60页 |
·计算条件 | 第52-54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计算效率对比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3章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弹粘塑性复合单元模型 | 第61-78页 |
·引言 | 第61页 |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 第61-65页 |
·岩块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 第62-63页 |
·节理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 第63页 |
·砂浆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 第63-64页 |
·锚杆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 第64-65页 |
·喷层的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 第65页 |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平衡方程 | 第65-70页 |
·算例研究 | 第70-77页 |
·计算条件 | 第70-73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3-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P型自适应复合单元法 | 第78-114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P型复合单元与升阶潜基函数 | 第79-90页 |
·一维p型单元及其基函数 | 第80-82页 |
·二维p型复合单元及基函数的建立 | 第82-85页 |
·三维p型复合单元及基函数的建立 | 第85-90页 |
·三维复合单元法的P型升阶谱形式 | 第90-92页 |
·P型复合单元的荷载移植 | 第92-93页 |
·升阶策略的选择 | 第93-94页 |
·误差估计 | 第94-96页 |
·误差理论估计法 | 第94页 |
·应力修匀法 | 第94-95页 |
·阶谱性误差估计法 | 第95-96页 |
·方程组的SSOR-PCG解法 | 第96-99页 |
·预处理 | 第97页 |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PCG) | 第97页 |
·对称逐次超松弛法(SSOR)及SSOR-PCG法 | 第97-98页 |
·改进的SSOR-PCG法 | 第98页 |
·自适应过程的加速技术 | 第98-99页 |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的P型复合单元法 | 第99-103页 |
·算例研究 | 第103-112页 |
·计算条件 | 第103-105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喷锚支护节理岩体复合单元法的工程应用 | 第114-151页 |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 第114-115页 |
·计算模型与计算条件 | 第115-122页 |
·计算模型 | 第115-116页 |
·开挖步骤和支护方案 | 第116-119页 |
·计算网格 | 第119-121页 |
·材料参数 | 第121-122页 |
·计算成果及分析 | 第122-150页 |
·位移 | 第122页 |
·应力 | 第122-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页 |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6页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6页 |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