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一、 研究创新 | 第17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国外政府性债务规模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国内政府性债务规模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一、 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2页 |
二、 政府性债务规模的风险研究 | 第22-23页 |
三、 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可持续性研究 | 第23页 |
四、 政府性债务的适度规模研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基本理论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 第26页 |
一、 地方政府性债务 | 第26页 |
二、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 | 第26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26-30页 |
一、 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27-28页 |
二、 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三、 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理论分析 | 第30-36页 |
一、 经济效应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 | 第30-31页 |
二、 边际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 | 第31-36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 | 第36-38页 |
一、 影响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宏观因素 | 第36-37页 |
二、 影响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微观因素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8-48页 |
一、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整理 | 第38-40页 |
二、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40-41页 |
三、 协整检验 | 第41-43页 |
四、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3-44页 |
五、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4-45页 |
六、 债务规模的拟合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基于指标分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评价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基于政府性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的指标分析 | 第48-51页 |
一、 赤字率 | 第48-50页 |
二、 债务负担率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基于政府性债务与财政收支比较的指标分析 | 第51-53页 |
一、 债务依存度 | 第51-52页 |
二、 偿债率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基于具有特殊意义的指标分析 | 第53-55页 |
一、 居民应债率 | 第53-54页 |
二、 政府综合负债率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对衡量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指标体系的总体评价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展望 | 第58-6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8-60页 |
一、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机制 | 第58页 |
二、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衡量标准 | 第58页 |
三、 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四、 基于指标分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评价 | 第60页 |
第二节 政策展望 | 第60-66页 |
一、 宏观把握:树立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正确认识 | 第60-62页 |
二、 标本兼治:构建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长效机制 | 第62-64页 |
三、 完善制度:健全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体制保障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