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差距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目录第12-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1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6-22页
     ·选题背景第16-21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第22-25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4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5-27页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结构安排第26-27页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局限第27-31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27-29页
     ·研究局限第29-31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研究进展第31-63页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回顾及其在我国实践中的动态发展第31-43页
     ·新古典主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第31-33页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第33-38页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我国的创新发展第38-43页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43-61页
     ·国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第43-52页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第52-61页
 第三节 对相关研究的简评第61-63页
第三章 基于核心—边缘垂直联系模型的拓展分析第63-102页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评述第63-68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第63-64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第64-68页
 第二节 垂直联系模型的基本思想第68-71页
 第三节 基本模型第71-76页
     ·本章拓展模型与 CPVL 模型的异同分析第71-72页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2-76页
 第四节 短期均衡第76-82页
     ·农业部门第76-77页
     ·工业部门第77-81页
     ·模型的标准化处理第81-82页
 第五节 长期均衡第82-100页
     ·劳动力的长期均衡第83-84页
     ·工业企业的长期均衡第84-87页
     ·长期均衡图解第87-92页
     ·作用力分析第92-96页
     ·均衡的稳定性分析第96-99页
     ·模型的战斧图解第99-100页
 第六节 模型小结第100-102页
第四章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差距: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第102-143页
 第一节 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第102-111页
     ·中国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第102-105页
     ·中国各地区工业的聚集程度的变动第105-108页
     ·中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制造业聚集特征的变动第108-111页
 第二节 中国区域工业差距的(工业生产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析第111-120页
     ·区域工业差距的测度方法第112-113页
     ·中国区域工业差距的泰尔指数分析第113-120页
 第三节 对我国区域工业差距的面板计量分析第120-143页
     ·模型的指标选取、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第120-134页
     ·模型的设立、回归结果与分析第134-143页
第五章 引导产业转移改善区域发展差距的政策含义与启示第143-153页
 第一节 门槛效应、区位黏性与区域政策效应的量变到质变第143-148页
     ·区位聚集租金第144-145页
     ·政策的门槛效应第145-147页
     ·区位的黏性效应(路径依赖)第147-148页
 第二节 引导区域产业转移改善区域发展差距的政策参考第148-153页
     ·加强中西部地区内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建设第148页
     ·适度的地方保护与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第148-150页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第150页
     ·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第150-151页
     ·合理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国有经济第151-1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53-158页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53-156页
 第二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6页
致谢第166-169页
附录第169-17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72-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经济的“二元化”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关系的视角
下一篇:企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