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8页 |
一、 研究两汉国家祭祀的学术价值 | 第10-11页 |
二、 以往研究成果的学术史回顾 | 第11-16页 |
1 、关于两汉国家祭祀的具体研究 | 第13-14页 |
2 、关于两汉国家祭祀的相关系统研究 | 第14-16页 |
三、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两汉前国家祭祀特点概说 | 第18-28页 |
第一节 早期国家祭祀活动的一般特点 | 第18-23页 |
一、 形成了以天为至上神的三大神祇系统 | 第18-20页 |
二、 祭祀礼仪成为国家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0-21页 |
三、 祭祀活动在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 第21-23页 |
四、 祭祀对现实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 第23页 |
第二节 战国时期祭祀活动的新变化 | 第23-28页 |
一、 列国所奉祀的神祇地域性特点突出 | 第24页 |
二、 阴阳五行观念与神仙方术成为影响祭祀活动的重要因素 | 第24-25页 |
三、 祭祀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趋于弱化 | 第25-26页 |
四、 社会精英对祭祀活动进行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化阐释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两汉祭祀活动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及分类 | 第28-40页 |
第一节 两汉祭祀活动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 | 第28-34页 |
一、 国家对祭祀事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 第28-30页 |
二、 祭祀礼仪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 第30-32页 |
三、 祭祀活动与许多重要国务活动密切相关 | 第32-33页 |
四、 国家对祭祀活动有巨大的投入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两汉国家祭祀的分类 | 第34-40页 |
一、 两汉国家祭祀的分类 | 第34-37页 |
二、 两汉国家主要祭祀种类叙例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两汉国家郊祀的演化过程及其礼仪特点 | 第40-75页 |
第一节 郊祀的演化过程 | 第40-55页 |
一、 西汉前期以五帝为主神的郊祀 | 第40-42页 |
二、 武帝时期的郊祀变革 | 第42-47页 |
三、 西汉后期南北郊制的确立 | 第47-51页 |
四、 东汉郊祀的进一步完善 | 第51-55页 |
第二节 坛畤与神位 | 第55-63页 |
一、 汉初郊祭五帝神的畤、坛、庙 | 第56-57页 |
二、 汾阴后土祠与甘泉太畤 | 第57-59页 |
三、 长安南北郊坛与五郊兆 | 第59-62页 |
四、 洛阳南北郊坛、五郊兆 | 第62-63页 |
第三节 郊祀举行的时间 | 第63-70页 |
一、 郊天神的时间 | 第63-65页 |
二、 祀地神的时间 | 第65-70页 |
第四节 郊祀活动中的皇帝亲祭 | 第70-71页 |
第五节 郊祀的祭献方式 | 第71-75页 |
一、 对天神的祭献方式 | 第72-73页 |
二、 对地祇的祭献方式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两汉国家宗庙和皇帝陵寝的设置与祭祀 | 第75-91页 |
第一节 宗庙的设置 | 第75-79页 |
第二节 对宗庙的祭祀 | 第79-86页 |
一、 宗庙禘祫祭 | 第80-83页 |
二、 宗庙正祭 | 第83-84页 |
三、 宗庙间祀 | 第84-85页 |
四、 宗庙的非常规祭祀 | 第85-86页 |
第三节 陵寝祭祀 | 第86-91页 |
一、 西汉的陵寝祭祀 | 第86-87页 |
二、 东汉的陵寝祭祀 | 第87-89页 |
三、 陵寝祭祀对宗庙祭祀的影响 | 第89-91页 |
第五章 两汉国家社稷的设置与祭祀 | 第91-99页 |
第一节 社稷的设置 | 第92-95页 |
第二节 社稷的神祇 | 第95-96页 |
第三节 对社稷神的祭祀 | 第96-99页 |
一、 常规祭祀 | 第97页 |
二、 临时性祭祀 | 第97-99页 |
第六章 两汉国家其它种类祭祀举要 | 第99-122页 |
第一节 典礼中的祭祀 | 第99-106页 |
一、 封禅大典中的祭祀 | 第99-101页 |
二、 明堂大典中的祭祀 | 第101-106页 |
第二节 郊庙社稷以外的常规祭祀 | 第106-122页 |
一、 祭六宗 | 第106-108页 |
二、 祭日月星辰 | 第108-111页 |
三、 雩祭 | 第111-116页 |
四、 祠山川 | 第116-118页 |
五、 五祀 | 第118-120页 |
六、 祀孔子 | 第120-121页 |
七、 祀高禖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两汉国家祭祀礼仪制度考略 | 第122-146页 |
第一节 神主的设置规定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祭祀前的礼仪活动 | 第123-127页 |
一、 卜筮 | 第123-125页 |
二、 斋戒 | 第125-127页 |
三、 夕牲 | 第127页 |
第三节 祭祀乐舞 | 第127-141页 |
一、 宗庙乐 | 第128-135页 |
二、 郊祀乐 | 第135-138页 |
三、 迎气五郊乐 | 第138-140页 |
四、 其它祭乐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祭祀活动所用舆服 | 第141-146页 |
一、 祭祀所用车驾仪仗 | 第142-143页 |
二、 祭服 | 第143-146页 |
第八章 两汉国家祭祀管理问题探研 | 第146-166页 |
第一节 祭祀礼仪的管理 | 第146-155页 |
一、 太常在祭祀礼仪上的职能管理 | 第146-153页 |
二、 其它官署的祭祀礼事职责 | 第153-155页 |
第二节 祭祀物品的管理 | 第155-166页 |
一、 对祭祀设施费用的管理 | 第155-157页 |
二、 地方官府祭祀经费的来源 | 第157-158页 |
三、 牺牲的供给与祭前管理 | 第158-161页 |
四、 粢盛的生产与贮藏 | 第161-162页 |
五、 祭玉的加工与保管 | 第162-163页 |
六、 祭服的管理 | 第163-166页 |
第九章 两汉国家祭祀功能解析 | 第166-179页 |
第一节 政治功能 | 第166-173页 |
一、 树立皇帝至上权威 | 第167-171页 |
二、 维护国家行政秩序 | 第171-173页 |
第二节 社会功能 | 第173-179页 |
一、 敦行伦理教化 | 第173-175页 |
二、 促进社会和谐 | 第175-177页 |
三、 强化农本意识 | 第177-179页 |
结语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9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9-190页 |
中文摘要 | 第190-193页 |
Abstract | 第193-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