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和路径选择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8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四)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一、 循环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一) 循环农业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11-12页 |
1. 循环经济 | 第11页 |
2. 循环农业 | 第11-12页 |
(二)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12-13页 |
1. 再生产理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12页 |
2. 资源再利用方面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12-13页 |
(三)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3-14页 |
(四) 生态农业理论 | 第14-15页 |
(五)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二、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实考察 | 第16-29页 |
(一)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历程 | 第16页 |
2. 发展循环农业的现实需求 | 第16-21页 |
(二) 循环经济4R原则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 减量化原则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 再使用原则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3. 再循环原则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4. 再思考原则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 第23页 |
(三) 循环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第23-24页 |
(四) 循环农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4-25页 |
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第24页 |
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 第25页 |
(五) 循环农业发展困境 | 第25-29页 |
1. 法律障碍 | 第25-26页 |
2. 资金障碍 | 第26-27页 |
3. 环境障碍 | 第27-28页 |
4. 技术障碍 | 第28页 |
5. 文化障碍 | 第28-29页 |
三、 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及经验借鉴 | 第29-34页 |
(一) 美国模式 | 第29页 |
(二) 德国模式 | 第29-30页 |
(三) 日本模式 | 第30-32页 |
(四) 以色列模式 | 第32-33页 |
(五) 发达国家模式对于我国的启示 | 第33-34页 |
1. 提供法律保障 | 第33页 |
2. 有力的财政和税收支持 | 第33页 |
3. 依靠科技投入和发展 | 第33-34页 |
4. 生态环境的管理 | 第34页 |
四、 我国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4-47页 |
(一) 转变发展理念 | 第34-35页 |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 第34-35页 |
2. 强化循环农业理念 | 第35页 |
(二) 构建支持体系 | 第35-39页 |
1. 法律法规体系 | 第35-36页 |
2. 绿色考核体系 | 第36-37页 |
3. 全民教育体系 | 第37页 |
4. 政策支持体系 | 第37-38页 |
5. 技术支撑体系 | 第38-39页 |
6. 社会服务体系 | 第39页 |
(三) 培植发展载体 | 第39-41页 |
1. 推广农业试点 | 第39-40页 |
2. 培植农业园区 | 第40页 |
3.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 第40-41页 |
(四) 创新发展模式 | 第41-47页 |
1. 种植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 第41页 |
2. 林果业循环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3. 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 | 第42-46页 |
4. 水产养殖业循环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艺术作品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